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九 發大誓願▪P9

  ..續本文上一頁後人各有不同的說法,但多數人認爲是指本經下文所提及的音響忍、柔順忍和無生法忍。這叁種忍是初地至八地大菩薩所證的叁種境界。現在只要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立刻就能證得,可見彌陀名號功德,實在不可思議啊!

  附記3:許多人讀了法藏比丘之48願,當讀到41至48願時,心中頗感困惑,因爲願文說,我若成佛,他方世界一切菩薩,只要聽到我的名號,立刻就能獲得諸根具足、清淨解脫叁昧、定中供佛、生尊貴處、具足德本、住定見佛、得不退轉、得叁法忍等等,但許多人不但聞佛名號,甚至念佛幾十年,也不見得到這些利益,是否言過其實?這是因爲沒有看清楚願文,才會有這樣的困惑。願文明明說“他方國土諸菩薩衆”,“他方國土”是指極樂世界以外之諸佛國土,這一點大家不會理解錯,問題是出在“諸菩薩衆”上面。須知,修行佛法的人,凡是能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又能作自利利他之行者,都可以叫他做菩薩,所以菩薩的範圍很廣。在大乘佛法中,自初信位至等覺,都叫菩薩,所以菩薩之間的果位、神通、智慧,差距很大。有的菩薩,將近成佛,有的菩薩,見惑尚未斷,簡直是凡夫。根據法藏比丘41至48願之願文來看,他所加持利益的對象,肯定是十方世界那些久已修行之菩薩,絕對不是像我們這些連見惑都未斷的凡夫。這些久已修行之菩薩,因在長期的修行中,時進時退,實可憐愍,法藏比丘這才發願要加持他們,讓他們一聽到萬德洪名,立刻回光返照,而頓悟諸法實相。

  附記4:法藏比丘在老師世自在王佛面前,已具體地宣布他的48大願。根據隋代淨影寺慧遠法師的說法,法藏比丘的48願,可以分成叁方面:一、攝法身願(包括12、13、17叁願);二、攝淨土願(包括31、32兩願);叁、攝衆生願(包括其余之四十叁個願)。從比例上來看,我們就不難發現,“攝受衆生”才是48願的主要內容。此亦顯示,法藏比丘之所以發願要建立極樂世界,目的純粹是爲了救度衆生,他要一切衆生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叁界、生淨土、成佛道、作佛祖。人人都跟他一樣,將來成佛時,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樣樣皆無量、圓滿!古德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我們在此要補充兩句:念了無量壽經,才知彌陀偉大!

  附記5:有人批評說,此譯本48願中,獨缺最重要之“蓮華化生願”,所以不是善本。徧查現存五種原譯本(漢譯、吳譯、魏譯、唐譯、宋譯)中,只有吳譯在第二願末端有提到“……來生我國者,皆于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長大”之句,其余四譯皆無“蓮華化生”一願,就連日本望西樓了慧之《無量壽經鈔》亦無此願。不列爲48願之一,決不等于往生者就不在蓮花之中化生,何況本譯本在談到叁輩往生時,就清楚指出:“此等衆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彼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如果要說重要,帶業往生才是最重要,能帶業往生,才能蓮華化生,若不能帶業往生,如何蓮華化生?可是不但原譯本中沒有,就連後人新産品的“會集本”中也沒有“帶業往生”之願,沒有也不等于就不能帶業往生,九品往生者,無一不是帶業往生的。釋尊曾吩咐讀經或談論佛法要依“四依法”(即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看經若遇實有其事而無其文句者,依義不依語可矣,以免犯上有如本譯本無“蓮華化生願”,有人便下斷語說非善本之弊;或是以會集本來诋毀原譯本,那是很不應該的事。須知,原譯本乃依梵文而譯,梵文又依佛之所說,乃依阿難尊者之“如是我聞”,若說其非善本,那是對佛、對佛經、對譯者之一大不敬,實非智者之所爲也。

  附記6:《無量壽經》的根本意趣就在48願,而48願中又以第18、 19、 20叁願爲最關緊要和實惠,古今大德譽之爲“攝生叁願”,因爲第18願強調念佛可以往生,第19願強調發願可以往生,第20願強調回向可以往生,此叁願是一貫的,相輔相成的。此叁願的願文,本譯本簡潔明晰,文約而義豐,詞暢而理圓;後人的會集本,竟將叁願混淆,願文又繁複,實在令人莫明其妙。

  ◎注釋

  ①生尊貴家 生于尊貴之家,享受榮華富貴。

  ②歡喜踴躍 很歡喜、很想參與。

  ③具足德本 “德本”即善根,具足德本是指具足了一切能成佛的善根。

  ④普等叁昧 “普等”是普遍、平等,“叁昧”是禅定。普等叁昧是說修定者在禅定中能普見諸佛。

  ⑤所欲聞法 所想要聽聞的佛法。

  ⑥至不退轉 達到不退轉之地。

  ⑦第一、第二、第叁法忍 “法忍”是安住于道理而不動心。這裏所說的叁法忍,簡稱叁忍,即:一、音響忍,由聽到音響而悟解真理;二、柔順忍,心柔智順,對實相的道理很信順;叁、無生法忍,安住于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

   (這是說法藏立誓以自勉) 

   佛再告訴阿難,就在法藏比丘對佛及一切大衆說出他心中的大願之後,爲了策勵自己,隨即又以十一個偈頌來向佛及大衆宣誓,他一定要使他所發之願,一一實現。他的偈頌是:

  我建超世願①,必至無上道②,斯願不滿足誓不成正覺④。

   (在其十一偈頌中,第1、2、3偈是法藏立誓務必願滿果滿。)

   我(法藏比丘)已建立了超越一切世間的志願,誓要成就至高無上之佛道。這48大願如果不能圓滿實現,我決定不成佛。

  附記1:法藏比丘所發的48大願,乃集十方諸佛本願之大成,又以成佛之後的名號來普度衆生,這是諸佛所沒有的。同時他願求所要成就的佛,是超越十方一切諸佛的佛,所要成就的淨土,也是第一清淨的淨土,像這樣的願,可以說“曠古未有”,所以偈頌說:“我建超世願”。

  附記2:“願”是推動一切行持的內發力量,爲了實現自己的心願,人就會不顧生死、不畏艱難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勇往直前,否則不因難而卻步或半途而廢者幾希。茲舉一個實例:中國唐朝之玄奘法師,到西天(印度)取經,途中涉800裏流沙,糧水斷絕,幾至于死;但他爲了實現西天取經的心願,甯可向西方進一步而死,也不願向東方退一步而生,終于抵達目的地,完成了西行取經的壯舉,舉世共欽!

  附記3:這位法藏比丘,的確“高才勇哲”,他非常明白,要成佛一定要發大願,在發了大願之後,又一定要依願起行,使願行合一,才能使所發之願有實現的一天,所以他在發大願之後,又發誓來勉勵自己,誓要所發之願,一一實現。所謂“願爲前導,誓爲後鞭”,例如普賢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等等,那只是“願”,時空無盡,叁業無倦地修行,那才是“誓”。

  我于無量劫不爲大施主⑤,普濟諸貧苦⑦,誓不成正覺

   我發大願之後,在無量劫的長時中,如果不做一切衆生的大施主,救濟他們的貧窮和困苦,我決定不成佛。

  附記:此偈所說的“普濟諸貧苦”之貧苦,不單是指一般所說的貧窮和困苦,它所說的“貧窮”主要是指衆生沒有福慧,“困苦”是指衆生未斷無明。沒有福慧,則永遠不能返璞歸真,超凡入聖;未斷無明,則永遠因惑造業,因業受苦。法藏比丘悲願無限,他發誓在無量的時空中,要做一切衆生的大施主,幫助一切衆生獲得福慧,斷除無明,如此襟懷,正如《華嚴經》所說:“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太偉大了!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正覺

   直到我成佛時,我那超越十方一切諸佛的名號,如果有人聽聞不到的話,我決定不成佛。

  附記: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通過十方諸佛的稱揚贊歎,沒有理由還有人聽聞不到,那些聽聞不到的人,因爲障深慧淺,與佛無緣,是他自己充耳不聞罷了。有道是“佛不度無緣之人”,其實佛都是無緣大慈的,不是佛不度衆生,而是衆生不接受佛,奈何?如果還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八難”之所說了。八難者,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此中地獄餓鬼畜生屬叁惡道,因業障太重,很難見聞佛法;北俱盧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曉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脫死;無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裏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脫死;患了盲聾喑啞的人,自然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是世人仗著小聰明,不肯虛心修行,甚至還會毀謗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佛涅槃後,都見不到佛和聽不到佛法。

  離欲深正念⑨,淨慧修梵行(11),志求無上尊(12),爲諸天人師

   (這一偈是誓修戒、定、慧叁無漏學,以求功圓因圓。)

   我要遠離一切世間的欲念,深入于正念之中,並以清淨的智慧來勤修上述之梵行。我立志要成就至高無上最尊貴的佛以自利,及成爲一切人天之導師以利他。

  附記:偈文所說之“離欲”是指修戒,“深正念”是指修定,“淨慧”是指修慧,合而言之,就是修戒定慧叁無漏學。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們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惡業;定即禅定,經藏之所诠,能使人們靜慮澄心;慧即智慧,論藏之所诠,能使人們發現真理而斷愚癡。修此叁學,可以由戒得定,由定發慧,最終獲得無漏道果,所以叁學又名爲“叁無漏學”。此叁學也是叁乘出世聖道之總綱,亦即諸佛自利利他之叁德的因,戒爲斷德之因,定爲恩德之因,慧爲智德之因。法藏比丘立誓修因以感果,說明他不是徒發大願而已,而是坐言立行,一定要說到做到。

  ◎注釋

  ①超世願 超越一切世間的大願。這裏指不但超越聲聞、緣覺、菩薩,而且超過諸佛。

  ②無上道 至高無上的成佛之道。…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九 發大誓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