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只要听到我的名号,虽不念佛和求生我的国土,我也一样地加持他,令他生生世世六根具足,一直到他成佛为止。如果有人盲聋喑哑,四肢残缺,或丑陋不堪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法藏比丘的这一个愿,充分表现了佛教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他说只要你是菩萨,听过我的名号,不管你有没有念佛,也不管你有没有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我都会加持你,令你获得六根完具的利益。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法藏比丘对众生的关注之广、慈悲之深。由此亦可见,佛教的菩萨,个个都是大慈大悲的,也唯有大慈大悲,才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42定中供佛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11)。住是三昧(12),一发意顷(13),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14)。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只要听到我的名号,就能获得清净解脱三昧。虽住在这种三昧之中,然而一动念间,便能不失定意地供养十方无量诸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佛教的行法,有难行道和易行道。难行道所说的“佛华严三昧”,和易行道所说的“念佛三昧”,都是本愿所说的“清净解脱三昧”。证得此三昧的人,已证得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清净心和智慧,故能于一动念间,不失定意的去供养十方无量诸佛,这是地上菩萨的境界。地前菩萨所得的三昧,有定便无动,有动便无定。我们现在障深慧浅,虽闻弥陀名号,甚至念佛多年,亦不得这种殊胜利益,那不要紧,往生之后,肯定会有。
◎注释
①随念即至 一想就有的意思。
②如佛所赞 如佛所赞叹的一样。
③应法妙服 按照律法之规定而穿的僧服,即袈裟。
④裁缝捣染浣濯 “裁缝”是裁剪缝纫,“捣染”是染色,“洗濯”是用水洗去污垢。
⑤漏尽比丘 阿罗汉的别名,因阿罗汉已断尽一切的烦恼。漏就是烦恼的别称。
⑥严净佛土 庄严清净的佛世界。
⑦应时如愿 立刻就如他之所愿。
⑧于宝树中 于七宝所合成的树与树中间。
⑨至于得佛 一直到成佛。
⑩诸根缺陋 “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缺”是指缺陷、不具足,“陋”是丑陋。
(11)清净解脱三昧 “清净”是离一切之污染执著,“解脱”是离一切之烦恼束缚,“三昧”是正定。
(12)住是三昧 安住在这种正定之中。
(13)一发意顷 一动念之际。
(14)不失定意 如如不动,常在定中的意思。
43生尊贵家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①。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只要听到我的名号,生起欢喜心,虽然念佛,但没有发愿求生我的国土,在他寿终之后,也会生到尊贵之家去,做一个富贵的人。若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是万德洪名,也是诸佛的德号,所以许多他方佛国的菩萨,一听到佛名,有的得三昧智慧,有的得明心见性,有的得殊胜果报,有的得阿鞞跋致,起码也会“生尊贵家”,做国王、大臣、转轮王,乃至梵王、帝释。
附记2:我们平日虽念佛,但不发愿生西,来生就会回来“生尊贵家”,做一个富贵的人,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古人说:“富贵学道难”,今人也常说:“富贵令人堕落,权力令人腐败”。这些都是实话,一点不假,但也有些例外的,像佛世时的给孤独长者,他应用他的富贵,来帮助贫穷病苦的人,来兴建衹园精舍,给佛讲经说法,亦为当时的修道者提供一个修行办道的地方。就在今时今日,也有许多的富贵中人,为社会、为佛教,出钱出力,不遗余力。这些人就是本愿所说的“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号,寿终之后,生尊贵家”的菩萨。如果他们不是前生曾经听过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而种下善根的话,可能早就随波逐流,跟一般的凡夫俗子一样,不是嚣张跋扈,就是纸醉金迷,酒池肉林,踏上堕落、腐败之途了。
附记3:生尊贵家,本是好事,但有些人,愈是富贵,造业愈多;但也有人,获得富贵,利用富贵,造福人群。可见富贵一事,有如河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看你如何驾驭了。
44具足德本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②,修菩萨行,具足德本③。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一听到我的名号,立刻心生欢喜而念佛,同时也很乐意修习菩萨之六度万行,自然就具足了一切功德的根本(能令人成佛的善根)。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大集经》说:“若人闻弥陀名号,欢喜踊跃,当知此人已于无量诸佛所,种诸善根。”本经后面也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由此可见,一个人一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欢喜踊跃,这是证明他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了,才会这样。如果一个人不但听到佛名,还看到这一本许多菩萨都没有机会看到的《无量寿经》,那是说明你今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应当加倍努力,一句佛号念到底,并诚恳地发愿生西,你就能够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作佛祖,这就是本愿所说的“具足德本”。
45住定见佛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④。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只要听到我的名号,随即获得普等三昧。然后就住在这种三昧之中,一直到他成佛,而且常在定中见到十方无量诸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普等三昧,在《悲华经》叫做“遍至”,在《庄严经》叫做“普遍”,在《分陀利经》叫做“普至”,在《华严经》又叫做“佛华严”,名称虽异,但所说的都是“念佛三昧”。得此三昧,则普见一切诸佛,普至一切佛土。
附记2:什么是“念佛三昧”呢?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叫做念佛三昧。而一心不乱,就是念佛时,心意专一而不散乱。念佛人念到没有了见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乱”;若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叫做“理一心不乱”。要想普见一切诸佛,普至一切佛土,那就要修到“理一心不乱”的境界,才可以做到,那是地上菩萨的功夫了。
附记3:修行佛法,要从高处、远处着眼,要从低处、近处下手。理一心不乱虽然是我们的目标,但必先做好事一心不乱的功夫,要达到事一心不乱,又必须先有“功夫成片”的能耐,就是当烦恼起来时,一句佛号能把它压下去的功夫。明代憨山大师教人念佛要:发乎心、 出乎口、入乎耳。意思就是:佛号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现在苏州灵岩山寺的方丈明学老和尚说得更清楚,他说:自己念,自己听。两人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于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句阿弥陀佛,每一个字,自己都要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若能这样照做,便不难做到“功夫成片”,乃至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46随意闻法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⑤,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国中的菩萨,随着各人的根性和志愿,他想听闻什么佛法,就能听到什么佛法。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在极乐世界,不但阿弥陀佛亲自为众生说法,就连那里的风声、树声、水声、鸟声,情与无情,皆宣妙法,所说之法,听在各人的耳里,正是自己所想要听闻的佛法,这种事情,只有极乐世界才有,实在妙不可言!
47得不退转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⑥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一听到我的名号,如果现生没有立刻获得不退转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依一般所说的“不退转”,是指三不退,即一、位不退,指修行的位次不退,如小乘人证得初果须陀洹,就不会再退回凡夫位;二、行不退,行是指菩萨行,菩萨修六度万行,不会再退回小乘行;三、念不退,是念念要圆成佛道,决不会再退回九法界。
附记2:若依净土宗所说的“不退转”,是指四不退:一、位不退,带业住生到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土,在莲花中化身之后,即永不退堕于三界六道之中;二、行不退,三界的见思惑即落,尘沙惑亦破,得生方便有余土,进趋佛果,即永不退堕于同居土;三、念不退,破无明,显法身,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如来寂光,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亦即诸佛究竟圆满之菩提);四、处不退,即往生西方净土的人,永远不会再退堕于秽土了。
48得三法忍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⑦,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一听到我的名字,如果不立刻获得音响忍、柔顺忍和无生法忍之三种忍,和有人不能立刻获得四不退的话,我就不成佛。
附记1:以上47及48两愿所利益的对象,是十方那些久已修行的菩萨。法藏比丘见到许多修行人,虽历劫修行,但时进时退,实在可怜,所以他发此愿,加持他方世界一切菩萨们,若闻弥陀名号,就可以达到位不退,乃至行不退、念不退和处不退。
附记2:本愿所说的三种法忍,愿文没有列举名称,因此…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九 发大誓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