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九 發大誓願▪P8

  ..續本文上一頁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只要聽到我的名號,雖不念佛和求生我的國土,我也一樣地加持他,令他生生世世六根具足,一直到他成佛爲止。如果有人盲聾喑啞,四肢殘缺,或醜陋不堪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法藏比丘的這一個願,充分表現了佛教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他說只要你是菩薩,聽過我的名號,不管你有沒有念佛,也不管你有沒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我都會加持你,令你獲得六根完具的利益。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法藏比丘對衆生的關注之廣、慈悲之深。由此亦可見,佛教的菩薩,個個都是大慈大悲的,也唯有大慈大悲,才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42定中供佛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叁昧(11)。住是叁昧(12),一發意頃(13),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14)。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只要聽到我的名號,就能獲得清淨解脫叁昧。雖住在這種叁昧之中,然而一動念間,便能不失定意地供養十方無量諸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佛教的行法,有難行道和易行道。難行道所說的“佛華嚴叁昧”,和易行道所說的“念佛叁昧”,都是本願所說的“清淨解脫叁昧”。證得此叁昧的人,已證得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清淨心和智慧,故能于一動念間,不失定意的去供養十方無量諸佛,這是地上菩薩的境界。地前菩薩所得的叁昧,有定便無動,有動便無定。我們現在障深慧淺,雖聞彌陀名號,甚至念佛多年,亦不得這種殊勝利益,那不要緊,往生之後,肯定會有。

  ◎注釋

  ①隨念即至 一想就有的意思。

  ②如佛所贊 如佛所贊歎的一樣。

  ③應法妙服 按照律法之規定而穿的僧服,即袈裟。

  ④裁縫搗染浣濯 “裁縫”是裁剪縫紉,“搗染”是染色,“洗濯”是用水洗去汙垢。

  ⑤漏盡比丘 阿羅漢的別名,因阿羅漢已斷盡一切的煩惱。漏就是煩惱的別稱。

  ⑥嚴淨佛土 莊嚴清淨的佛世界。

  ⑦應時如願 立刻就如他之所願。

  ⑧于寶樹中 于七寶所合成的樹與樹中間。

  ⑨至于得佛 一直到成佛。

  ⑩諸根缺陋 “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缺”是指缺陷、不具足,“陋”是醜陋。

  (11)清淨解脫叁昧 “清淨”是離一切之汙染執著,“解脫”是離一切之煩惱束縛,“叁昧”是正定。

  (12)住是叁昧 安住在這種正定之中。

  (13)一發意頃 一動念之際。

  (14)不失定意 如如不動,常在定中的意思。

  43生尊貴家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①。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只要聽到我的名號,生起歡喜心,雖然念佛,但沒有發願求生我的國土,在他壽終之後,也會生到尊貴之家去,做一個富貴的人。若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這句阿彌陀佛名號,是萬德洪名,也是諸佛的德號,所以許多他方佛國的菩薩,一聽到佛名,有的得叁昧智慧,有的得明心見性,有的得殊勝果報,有的得阿鞞跋致,起碼也會“生尊貴家”,做國王、大臣、轉輪王,乃至梵王、帝釋。

  附記2:我們平日雖念佛,但不發願生西,來生就會回來“生尊貴家”,做一個富貴的人,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古人說:“富貴學道難”,今人也常說:“富貴令人墮落,權力令人腐敗”。這些都是實話,一點不假,但也有些例外的,像佛世時的給孤獨長者,他應用他的富貴,來幫助貧窮病苦的人,來興建衹園精舍,給佛講經說法,亦爲當時的修道者提供一個修行辦道的地方。就在今時今日,也有許多的富貴中人,爲社會、爲佛教,出錢出力,不遺余力。這些人就是本願所說的“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號,壽終之後,生尊貴家”的菩薩。如果他們不是前生曾經聽過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而種下善根的話,可能早就隨波逐流,跟一般的凡夫俗子一樣,不是囂張跋扈,就是紙醉金迷,酒池肉林,踏上墮落、腐敗之途了。

  附記3:生尊貴家,本是好事,但有些人,愈是富貴,造業愈多;但也有人,獲得富貴,利用富貴,造福人群。可見富貴一事,有如河水,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看你如何駕馭了。

  44具足德本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歡喜踴躍②,修菩薩行具足德本③。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一聽到我的名號,立刻心生歡喜而念佛,同時也很樂意修習菩薩之六度萬行,自然就具足了一切功德的根本(能令人成佛的善根)。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大集經》說:“若人聞彌陀名號,歡喜踴躍,當知此人已于無量諸佛所,種諸善根。”本經後面也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由此可見,一個人一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歡喜踴躍,這是證明他已于無量佛所種諸善根了,才會這樣。如果一個人不但聽到佛名,還看到這一本許多菩薩都沒有機會看到的《無量壽經》,那是說明你今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應當加倍努力,一句佛號念到底,並誠懇地發願生西,你就能夠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叁界、生淨土、成佛道、作佛祖,這就是本願所說的“具足德本”。

  45住定見佛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叁昧④。住是叁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只要聽到我的名號,隨即獲得普等叁昧。然後就住在這種叁昧之中,一直到他成佛,而且常在定中見到十方無量諸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普等叁昧,在《悲華經》叫做“遍至”,在《莊嚴經》叫做“普遍”,在《分陀利經》叫做“普至”,在《華嚴經》又叫做“佛華嚴”,名稱雖異,但所說的都是“念佛叁昧”。得此叁昧,則普見一切諸佛,普至一切佛土。

  附記2:什麼是“念佛叁昧”呢?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叫做念佛叁昧。而一心不亂,就是念佛時,心意專一而不散亂。念佛人念到沒有了見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亂”;若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時,叫做“理一心不亂”。要想普見一切諸佛,普至一切佛土,那就要修到“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才可以做到,那是地上菩薩的功夫了。

  附記3:修行佛法,要從高處、遠處著眼,要從低處、近處下手。理一心不亂雖然是我們的目標,但必先做好事一心不亂的功夫,要達到事一心不亂,又必須先有“功夫成片”的能耐,就是當煩惱起來時,一句佛號能把它壓下去的功夫。明代憨山大師教人念佛要:發乎心、 出乎口、入乎耳。意思就是:佛號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現在蘇州靈岩山寺的方丈明學老和尚說得更清楚,他說:自己念,自己聽。兩人的意思是一樣的,就是于念佛時,所念的每一句阿彌陀佛,每一個字,自己都要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若能這樣照做,便不難做到“功夫成片”,乃至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46隨意聞法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⑤,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菩薩,隨著各人的根性和志願,他想聽聞什麼佛法,就能聽到什麼佛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在極樂世界,不但阿彌陀佛親自爲衆生說法,就連那裏的風聲、樹聲、水聲、鳥聲,情與無情,皆宣妙法,所說之法,聽在各人的耳裏,正是自己所想要聽聞的佛法,這種事情,只有極樂世界才有,實在妙不可言!

  47得不退轉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一聽到我的名號,如果現生沒有立刻獲得不退轉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依一般所說的“不退轉”,是指叁不退,即一、位不退,指修行的位次不退,如小乘人證得初果須陀洹,就不會再退回凡夫位;二、行不退,行是指菩薩行,菩薩修六度萬行,不會再退回小乘行;叁、念不退,是念念要圓成佛道,決不會再退回九法界。

  附記2:若依淨土宗所說的“不退轉”,是指四不退:一、位不退,帶業住生到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土,在蓮花中化身之後,即永不退墮于叁界六道之中;二、行不退,叁界的見思惑即落,塵沙惑亦破,得生方便有余土,進趨佛果,即永不退墮于同居土;叁、念不退,破無明,顯法身,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如來寂光,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即一切種智,亦即諸佛究竟圓滿之菩提);四、處不退,即往生西方淨土的人,永遠不會再退墮于穢土了。

  48得叁法忍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叁法忍⑦,于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一聽到我的名字,如果不立刻獲得音響忍、柔順忍和無生法忍之叁種忍,和有人不能立刻獲得四不退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以上47及48兩願所利益的對象,是十方那些久已修行的菩薩。法藏比丘見到許多修行人,雖曆劫修行,但時進時退,實在可憐,所以他發此願,加持他方世界一切菩薩們,若聞彌陀名號,就可以達到位不退,乃至行不退、念不退和處不退。

  附記2:本願所說的叁種法忍,願文沒有列舉名稱,因此…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九 發大誓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