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八 至心精進

  (八) 至心精進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爲我廣宣經法①,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⑥。令我于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這是法藏比丘向佛請示修行之法)

   佛告訴阿難,在法藏比丘說完其偈頌之後,即向佛禀白:“我已誓發無上正覺之菩提心,願佛大發慈悲,爲我廣泛的說有關這方面的經法,我一定依教如法修行,以便從中獲取如何早日成佛、如何成就清淨莊嚴之妙土的方法,令我能夠早日在此世上成佛,拔除一切衆生無量劫來生死輪回之根本。”

  佛告阿難時世自在王佛語法藏比丘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

   佛又告訴阿難,當時世自在王佛十分贊賞法藏比丘的說:“你已經親近過無量諸佛,而且又久修梵行,關于如何修行,如何建立佛國淨土一事,不用我來說,你自己應當早已知道了。”

  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廣爲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⑦,我聞此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⑧。

   比丘就很誠懇的對佛禀白:“我所要成就的佛國淨土,和所要攝化衆生的事理因果,太弘大和深奧了,絕對不是我所能知能見的境界。唯願世尊,爲我廣泛的、詳細的開示,諸佛如來是如何成就淨土的?我聽了之後,一定如佛之所說去修行,以期圓滿我心中之所願。”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爲法藏比丘而說經言

   (這是世自在王佛爲法藏比丘開示行法)

   就在法藏比丘再次求教的時候,世自在王佛知道他是一個品行高尚、明白事理、志願深廣的人,爲曠世難遇之奇才、大法器,于是即爲法藏比丘而說經言:

  譬如大海一人鬥量⑨,經曆劫數⑩,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11),求道不止會當剋果(12),何願不得

   (這是佛爲法藏比丘開示修行的心要)

  “譬如大海之水,一望無際,但是若有人用量米的鬥去取水,經過無數劫,海水尚且可以取盡,而得到海底之妙寶。修行的人,若能專心一意、持之有恒、精進不退的求道,必然也能獲得他所願求之佛果的。就連成佛都不成問題了,還有什麼心願是不能兌現的呢?”

  附記1:這段經文所強調的是“至心精進”四個字。什麼是至心精進呢?“至心”就是至誠懇切、專一至極的心。“精進”就是精而不雜,進而不退。由佛所開示修行的心要,我們不難發現,“至心精進”四個字,爲修道之不二法門。

  附記2:這段經文還提示我們,一時的精進不可貴,長期的努力才可喜。我們修行任何法門,千萬不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而要細水長流,數十年如一日。此經宣揚淨土法門,茲舉淨宗幾位祖師之行誼,以爲後學作“至心精進”之榜樣:初祖慧遠大師,叁十年不出廬山,六時行道,一意西歸。二祖善導大師,每入室,即長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四祖法照大師,以至誠心,在五臺山面見文殊菩薩。六祖延壽大師,每日念佛十萬聲。七祖省常大師,刺血書經,領衆念佛,日夜精勤。十一祖省庵大師,先後燃五指供佛,日夜課佛十萬聲。十二祖徹悟大師,日限尺香晤客,過此惟禮拜持念。十叁祖印光大師,一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從未間斷。

  ◎注釋

  ①廣宣經法 廣泛的宣說各種的經典和修行的方法。

  ②攝取 即攝受、獲取的意思。

  ③佛國 指佛所成就的淨土。

  ④清淨 清明潔淨,沒有絲毫的汙染或紛擾。通常是指人的心志甯靜,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或是指環境很和平、安祥、甯靜。

  ⑤莊嚴 美好的意思。

  ⑥妙土 美妙的國土,指諸佛的淨土。

  ⑦淨土之行 指往生淨土之行法,或成就淨土之行法。

  ⑧成滿所願 成就圓滿心中之所願。

  ⑨一人鬥量 有人用量米的鬥去取海水。

  ⑩經曆劫數 經曆無量的劫數。

  (11)至心精進 “至心”是至誠的心。“精進”就是精勤努力。

  (12)會當剋果 一定會獲得他所願求的果報。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爲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①,天人之善惡②,國土之粗妙③,應其心願④,悉現與之⑤。

   (這是說佛應法藏之心願而令悉見諸佛刹土)

   與此同時,世自在王佛即爲法藏比丘廣泛的、詳細的宣說210億諸佛刹土的境界,和一切世界中天上人間的人的善與惡、國土的粗與妙等等。爲了滿足法藏比丘的心願,佛還以神通之力將所說的諸佛刹土,一一的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清清楚楚的親眼目睹,有如身曆其境一般。

  附記1:釋迦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裏,向韋提希介紹的全都是諸佛清淨莊嚴的淨土,爲什麼世自在王佛向法藏比丘介紹的210億國土中,有淨土也有穢土呢?原因是,韋提希一心一意要往生淨土,所以釋迦佛向她介紹諸佛的淨土,讓她自己去選擇;法藏比丘則不同,他要建立的是一個純淨無穢的國土,所以世自在王佛就顯現有淨有穢的國土給他看,讓他去攝取一切淨土的優點,避開一切穢土的缺點,以便他將來所成就的國土,只有淨而無穢。

  附記2:在世自在王佛顯現210億國土的同時,還顯現“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麤妙。”其用意是告訴法藏比丘“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苦樂因果莫不皆由各人自己之所造成,若有淨心和善行,就會感得淨妙的國土;相反地,若是穢心與惡行,必然感得粗惡的世界。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娑婆世界的衆生,念念顛倒,故所感一切皆穢,有五濁、叁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極樂衆生,心心正念,故所感一切皆淨,有諸樂而無諸苦。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⑥,志無所著⑦,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⑧,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⑨。

   (這是說法藏比丘依教奉行)

   在法藏比丘聽了佛爲他而說210億諸佛刹土的情況,及承佛神通之力親見諸佛國土之後,隨即依聞(聞法)而思(思惟),依思而修(修行),如是依聞思修叁慧,結果起發了無上的速證佛果和莊嚴淨土的殊勝大願(指後來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此時的他,心中已沒有煩惱和妄想,正朝著完全沒有執著的境界邁進,雖然如此,世上已經沒有人可以企及他了。

   他之所以有如此豐碩的成果,完全是依循世自在王佛“至心精進”的教誨而修行,而且總共用了五大劫的時間,才完成構思他的集十方佛國之美好于一身的絕妙淨土,和世人所不能企及的清淨之行。

  附記1:前一段經文說法藏比丘聽了佛爲他而說210億諸佛刹土的情況,又親見諸佛淨土,這是“聞慧”;此段經文所說“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其中之“思惟攝取莊嚴佛國”乃是“思慧”,“清淨之行”乃是“修慧”。這是說法藏比丘依聞而思、依思而修,乃依聞思修叁慧來成就其佛身和淨土的。

  附記2:法藏比丘如何“思惟攝取莊嚴佛國”呢?他將所聞所見到的諸佛刹土,選其“勝”而舍其“劣”,盡量地精挑細選、去蕪存菁,他就是這樣地構思他的集十方佛國之美好于一身的絕妙淨土。

  附記3:法藏比丘又如何“清淨之行”呢?經文說他“其心寂靜,志無所著”。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他的心沒有煩惱、妄想和執著。《維摩經》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大乘佛法淨土宗的主要理論根據。法藏比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心中沒有煩惱、妄想、執著,這就是“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後來他終于成就了第一莊嚴清淨的極樂世界,此即證明“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隨其心淨是因,則佛土淨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的。

  ◎注釋

  ①刹土 國土。

  ②善惡 善與惡。凡是合于理的叫做“善”,乖于理的叫做“惡”。佛教說一個人的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意業不貪、不瞋、不癡,就是善,反之就是惡。

  ③國土之粗妙 國土的粗惡或淨妙。這跟衆生的善惡有關,若衆生有善心善行,則所生之土必淨妙;若惡心惡行,則所生之土必粗惡不堪。

  ④應其心願 滿足他的心願。“應”是滿足的意思。

  ⑤悉現與之 全部顯現給他親眼目睹。

  ⑥其心寂靜 “寂”是沒有煩惱,“靜”是沒有妄想,“其心寂靜”是說他的心已經沒有煩惱和妄想了。

  ⑦志無所著 立志證入無所住著的境界。“無所著”就是心很清淨,沒有絲毫的執著。

  ⑧具足五劫 這樣地經曆了五劫長的時間。

  ⑨清淨之行 指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的清淨行持。

  阿難白佛彼佛國土壽量幾何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

   (這是解答阿難心中之疑問) 

   阿難聽到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藏比丘“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心中便生起了一個疑問,于是提出來問佛:“世自在王佛和其國人民的壽命到底是多少呢?”本師答道:“這位佛應身的壽命有42劫。”

  附記1:佛應身的壽命,視因緣而異,是沒有固定的,世自在王佛42劫,本師釋迦牟尼佛80歲,將來彌勒佛下生人間說法6萬歲,阿彌陀佛卻是無量劫。

  附記2:許多人都有一個疑問:佛佛道同,釋迦佛和阿彌陀佛同證無上佛果,爲何他們所教化的國土有淨穢的不同?應身的壽命也長短不一?這有兩個原因:(一)佛的本願不同,彌陀發願莊嚴極樂淨土,以接引十方苦惱衆生,所以特現無量壽之安樂法攝受衆生,使衆生念佛發願求生;釋迦發願降生娑婆五濁惡世,爲救拔愚癡顛倒的衆生,所以特現短壽相,用諸法無常之道來警覺衆生,以使他們生起厭離的心,速求解脫。(二)是衆生的福德和惡業所感,極樂世界的衆生福德深厚,故感彼佛壽命無量,常住教導衆生;娑婆世界的衆生業障深重,福慧又淺,故感世尊80歲就入滅,這不是世尊不慈悲,而是衆生業重福薄所使然。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八 至心精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