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二 德遵普賢

  (二) 德遵普賢

  皆遵普賢大士之德①,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②。

  (這是說一切菩薩德遵普賢)

   這些前來參加法會的大菩薩們,人人皆以普賢爲榜樣,共同遵守普賢菩薩之十大行願,所以人人都像普賢菩薩一樣,具足了無量的大行和大願,大家都把心安住在一切能圓滿佛果之功德法上。

  附記1:人人德遵普賢,而普賢菩薩之德,在于他的十大願王,茲略釋如下:

   (一)禮敬諸佛:我們要時常以無比虔誠的心,來禮敬十方叁世一切諸佛。

   (二)稱贊如來:我們要時常以言語或文字,來稱揚贊歎佛的偉大和無邊的功德。

   (叁)廣修供養:我們要時常以上好的物品來供佛,尤其要依佛的教導來修行佛法,濟度衆生。

   (四)忏悔業障:我們要時常在佛菩薩像前,誠懇的發露自己的罪過,並發誓以後不會再做。

   (五)隨喜功德:我們要時常隨喜衆生的善心善行,衆生就是有一毫之善,吾皆隨喜,決不妒嫉。

   (六)請轉*輪:我們要時常勸請佛菩薩及一切精通佛法的人,演說佛法,普度衆生。

   (七)請佛住世:我們要時常勸請佛住于世間,以便教化衆生,使之離苦得樂。

   (八)常隨佛學:我們要時常跟隨著佛學習,學習佛的思想和他的言行。

   (九)恒順衆生:我們要時常順從衆生之善,並幫助他們成就衆善。

   (十)普皆回向:我們要時常將平日所修的功德,回向給法界衆生,願一切衆生共成佛道。

  附記2:普賢十願之妙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願行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願行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正因其願無有窮盡,故被稱爲“願王”。

  附記3:普賢十願的特點是“行願”。因爲一個人要成就大事業,發願固然重要,而實行所發之願更加重要。“行願”的意思,就是要人坐言立行,付之實踐,以免落于空談。假如在發願之後,立即依願起行,則所發之願就會産生一股不可思議的願力,使你所願皆成,一切的理想都能兌現。所以普賢十願的特點,就在于它所強調的“行願”二個字上面,用現代的話來說,行願就是“口動不如行動”。

  遊步十方③,行權方便④,入佛法藏⑤,究竟彼岸⑥。

   (這是說菩薩以善巧方便度生)

   這些大菩薩皆依普賢之十大行願,在十方世界中示現,以各種善巧方便的方法來助佛教化、濟度衆生,使到所度的人都能契入于佛之知見,徹底地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從而達到究竟圓滿之成佛的果位。

  附記1:菩薩常以善巧方便度衆生,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又如《楞嚴經》雲:“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都是說菩薩以各種善巧方便,度化衆生。方便就是爲了引導和教化衆生所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語言。懂得善巧方便,往往叁言兩語,就能令人開悟大道,例如禅宗四祖道信,到叁祖僧璨處求道,說:“請和尚發慈悲,教我解脫的法門。”叁祖問:“誰縛你?”他說:“無人縛。”叁祖說:“那何必再求解脫呢?”他即于言下大悟。

  附記2:佛法藏,即如來藏,亦即真如法性之理體,此理體不生不滅、非空非有。“入佛法藏”即契入真如法性的理體,亦即契入佛之知見。這裏是說這些與會的大菩薩,人人都已契入佛之知見,同時遍至十方世界去示現,用各種善巧方便之法,來引導衆生也契入于佛之知見,以便到達涅槃之彼岸,證入如來之果覺。

  附記3:經文從“遊步十方”開始,一直到下面的發起序,都是廣明菩薩之行願,這是爲了要使一切修行佛法的人都發起大心,積集德本,究竟成佛,這也是本經開章之要領,具有非常重要之意義。

  ◎注釋

  ①普賢大士之德 德指道德、行爲。普賢大士之德無量,主要是指他的十大願王。

  ②安住一切功德之法 就是把心安住在一切能圓滿佛果之功德法上。在淨土宗,只要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之佛號上,就是“安住一切功德之法”了。

  ③遊步十方 指佛菩薩遊戲神通,到十方世界去度化衆生。

  ④行權方便 隨著衆生不同的程度而給予不同的指導。

  ⑤入佛法藏 契入于佛之知見的意思。

  ⑥究竟彼岸 達到究竟圓滿的成佛果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