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延長壽命,並不能真正使人長生不老,而佛教所說的涅槃則是永恒長住的境界,決非仙化所能比擬。
叁 隋唐佛教宗派的涅槃論
隋唐時代,由于天臺宗、叁論宗等也兼講《涅槃經),且影響日見擴大,最終導致了涅槃,師說的漸趨衰微。隋唐佛教諸宗都重視闡發涅槃佛性說,極大地推動了佛性思想的發展。就涅槃境界之理論來說,各宗中最富理論創造、最具典型意義的,是天臺宗的論說。
天臺宗重視闡說“諸法實相論”,認爲一切事物的當體即是實相,而實相具有各種不同層面的意義。就其寂滅的意義來說,也就是涅槃。此宗學者喜用叁分法宋闡述與實相論有關的各種理論,他們以法身、般若、解脫叁德來說明《涅槃經》的涅槃思想。智額的《金光明經玄義)和灌頂的《大般涅槃經玄義)都以不生不滅宋論涅槃,並強調大涅槃具有法身、般若、解脫叁種德相。法身指真如之理,般若指覺悟之智,解脫即脫離煩惱之謂。.這叁德是非叁非一、非縱非橫,具有無限性。由此又可配以叁菩提、叁佛性、叁寶、叁道、叁識、叁般若、叁大乘、叁身、叁涅槃。智額說;“叁德不生不滅即是叁涅槃。”(二二)他還進一步說:“雲何涅槃
性淨、圓淨、方便淨,是爲叁。
不生不滅,名涅槃。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不淨即不滅,不生不滅名性淨涅槃;修因契理,惑畢竟不生,智畢竟不滅,不生不滅名圓淨涅槃;寂而常照,機感即生,此生非生,緣謝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名方便淨涅槃。當知此叁涅槃,不生不滅即是常,常故名樂,樂故名我,我故名淨。涅槃即常樂我淨,即是叁德可尊可重放。”(二叁)這就”是說,不生不滅就是常住,就是涅槃,一切事物生滅無常,而一切事物的實相(或本性)是不生不滅的,是常住的,這種不生不滅就是涅槃狀態。與法身、般若、解脫叁德相應,涅槃也有叁種,所謂性淨涅槃、圓淨涅槃和方便淨涅槃。性淨涅槃是指一切事物的實相(本性、本體)是不可染、不可淨、不生不滅的,此實相即本性清淨涅槃,這相當于真如理體,相當于叁德和叁身中的法身。智慧極致是圓,妄惑滅盡是淨。衆生經過努力修持,達到妄惑不生、智慧不滅此惑不生、智不滅即爲圓淨涅槃。這相當于叁德中的般若,也相當于叁身中的報身。方便淨涅槃,謂以契理之智寂靜地觀照衆生的不同情況(群機),衆生感應後,佛則隨機示現假身,以度衆生.此生非生,機緣既盡,應化之身即滅,而此滅又非滅,如此不生不滅爲方便淨涅槃。這相當于叁德中的解脫、叁身中的應身。天臺宗的叁種涅槃說從體(理)、相(智)、用(應化)叁個方面揭示了涅槃的類別與層次,是對涅果學理論的重大發展。
天臺宗人還批評地論師和攝論師的性淨涅槃和方便淨涅槃(相當于天臺宗的圓淨涅槃說).認爲這兩種涅槃說是不完整的,若以爲性淨、圓淨、方便淨叁種涅槃互不相關,也是不全面的。
此外,其他宗派也都論及了涅槃說。如華嚴宗法藏、澄觀,他們著重以“圓寂”宋界定涅槃,並以功德具備稱“圓”,以煩惱斷盡名“寂”。再如禅宗,其最重視自心的解脫,反對在自心之外另求清淨境界。慧能說:“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二四)認爲菩提生子煩惱,衆生與佛的區別在于迷悟的一念之差。也就是說,涅槃是從煩惱、迷妄中脫卻出來的內在自由境界。黃檗希運禅師在《傳法心要》中說:“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宋,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二五)這裏的解脫也就是涅槃。意思是說,真心本性能超越一切時空而保持自身的絕對不變,又能隨緣任運、自由自在,是爲解脫,即涅槃境界。也就是說,涅槃實際上是心性本淨的狀態.從這種涅槃理念出發,臨濟義玄說:“道流,取山僧見處,坐斷報化佛頭。十地滿心,猶如客作兒,等妙二覺,擔枷鎖漢;羅漢辟支,猶如廁穢,菩提涅槃,如系驢撅。”(二六)在這一段呵祖罵佛的話語中,義玄把涅果喻爲栓驢的木樁,意在否定執著。他指斥超越衆生的涅槃:境界是束縛自心的桎梏,強調自心就是涅槃。
隋唐以後,中國佛教學者對涅槃說再無新的創造,一般都以常、樂、我、淨四德論涅槃。迨至近代,還有人以涅槃四德去描述未來的大同世界,從而也反映出涅槃學說對後人設計理想社會的思想影響之深。
由上可見,中國佛教先是以中國哲學術語去比附涅槃,後以中國傳統的從現實中求理想的思維:方式強調在現實中排除煩惱,並與中國傳統的重視心性修養相協調,倡說得性便是涅槃,最終則是高揚自心即是涅果的學說而把涅槃歸結爲主體的精神自由。
注釋:
(一)《大正藏,第十五卷第一七六頁·
(二)《弘明集》卷十叁(《四部叢刊9影印本)
(叁)《大正藏)第五十卷第叁六零頁
(四)(弘明集》卷五
(五)《大正藏,第四十五卷第一五七頁(四流也稱四暴流,爲煩惱的異稱。四流指欲、見、無明等四類煩惱) ”
(六)《注維摩诘經,第八卷(《大正藏)第叁十八卷第叁九七頁)
(七)《注維摩诘經,第叁卷(《大正藏》第叁十八卷第叁五零頁)
(八)《注維摩诘經9第五卷(《大正藏,第叁十八卷第叁七七頁)
(九)《大正藏》第四十五卷第一五九頁(一零)(一一)(一二)《注維摩诘經)第五卷
(《大正藏)第叁十八卷第叁七四頁)
(一叁)《注維摩诘經》第五卷(《大正藏,第叁十八卷第叁八零頁》
(一四)《注維摩诘経)第七卷(《大正藏)第叁十八卷第叁九二頁)
(一五)《注維摩诘經》第四卷(《大正藏)第叁十八卷第叁六二頁)
(一六)(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二十叁套第四冊第四零八頁
(一七)《大般涅槃經集解,第一卷(《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叁七七頁)
(一八)《大般涅架經集解)第五十一卷(《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五叁二頁)
(一九)《大般涅槃經集解)第五十四卷(《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五四七頁)
(二零)《注維摩诘經》第二卷(《大正藏9第叁十八卷第叁四五頁)
(二一)《廣弘明集》卷八
(二二)(二叁)《金光明經玄義》卷上(《大正藏》第叁十九卷第二頁)
(二四)《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
(二五)《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叁.八四頁
(二六)《鎮州臨濟慧照禅師語錄》(《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四九七頁)
《簡述中國佛教的涅槃思想(方立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