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延长寿命,并不能真正使人长生不老,而佛教所说的涅槃则是永恒长住的境界,决非仙化所能比拟。
三 隋唐佛教宗派的涅槃论
隋唐时代,由于天台宗、三论宗等也兼讲《涅槃经),且影响日见扩大,最终导致了涅槃,师说的渐趋衰微。隋唐佛教诸宗都重视阐发涅槃佛性说,极大地推动了佛性思想的发展。就涅槃境界之理论来说,各宗中最富理论创造、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天台宗的论说。
天台宗重视阐说“诸法实相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当体即是实相,而实相具有各种不同层面的意义。就其寂灭的意义来说,也就是涅槃。此宗学者喜用三分法宋阐述与实相论有关的各种理论,他们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来说明《涅槃经》的涅槃思想。智额的《金光明经玄义)和灌顶的《大般涅槃经玄义)都以不生不灭宋论涅槃,并强调大涅槃具有法身、般若、解脱三种德相。法身指真如之理,般若指觉悟之智,解脱即脱离烦恼之谓。.这三德是非三非一、非纵非横,具有无限性。由此又可配以三菩提、三佛性、三宝、三道、三识、三般若、三大乘、三身、三涅槃。智额说;“三德不生不灭即是三涅槃。”(二二)他还进一步说:“云何涅槃
性净、圆净、方便净,是为三。
不生不灭,名涅槃。诸法实相,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净涅槃;修因契理,惑毕竟不生,智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名圆净涅槃;寂而常照,机感即生,此生非生,缘谢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槃。当知此三涅槃,不生不灭即是常,常故名乐,乐故名我,我故名净。涅槃即常乐我净,即是三德可尊可重放。”(二三)这就”是说,不生不灭就是常住,就是涅槃,一切事物生灭无常,而一切事物的实相(或本性)是不生不灭的,是常住的,这种不生不灭就是涅槃状态。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相应,涅槃也有三种,所谓性净涅槃、圆净涅槃和方便净涅槃。性净涅槃是指一切事物的实相(本性、本体)是不可染、不可净、不生不灭的,此实相即本性清净涅槃,这相当于真如理体,相当于三德和三身中的法身。智慧极致是圆,妄惑灭尽是净。众生经过努力修持,达到妄惑不生、智慧不灭此惑不生、智不灭即为圆净涅槃。这相当于三德中的般若,也相当于三身中的报身。方便净涅槃,谓以契理之智寂静地观照众生的不同情况(群机),众生感应后,佛则随机示现假身,以度众生.此生非生,机缘既尽,应化之身即灭,而此灭又非灭,如此不生不灭为方便净涅槃。这相当于三德中的解脱、三身中的应身。天台宗的三种涅槃说从体(理)、相(智)、用(应化)三个方面揭示了涅槃的类别与层次,是对涅果学理论的重大发展。
天台宗人还批评地论师和摄论师的性净涅槃和方便净涅槃(相当于天台宗的圆净涅槃说).认为这两种涅槃说是不完整的,若以为性净、圆净、方便净三种涅槃互不相关,也是不全面的。
此外,其他宗派也都论及了涅槃说。如华严宗法藏、澄观,他们着重以“圆寂”宋界定涅槃,并以功德具备称“圆”,以烦恼断尽名“寂”。再如禅宗,其最重视自心的解脱,反对在自心之外另求清净境界。慧能说:“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二四)认为菩提生子烦恼,众生与佛的区别在于迷悟的一念之差。也就是说,涅槃是从烦恼、迷妄中脱却出来的内在自由境界。黄檗希运禅师在《传法心要》中说:“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宋,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二五)这里的解脱也就是涅槃。意思是说,真心本性能超越一切时空而保持自身的绝对不变,又能随缘任运、自由自在,是为解脱,即涅槃境界。也就是说,涅槃实际上是心性本净的状态.从这种涅槃理念出发,临济义玄说:“道流,取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头。十地满心,犹如客作儿,等妙二觉,担枷鎖汉;罗汉辟支,犹如厕秽,菩提涅槃,如系驴撅。”(二六)在这一段呵祖骂佛的话语中,义玄把涅果喻为栓驴的木桩,意在否定执著。他指斥超越众生的涅槃:境界是束缚自心的桎梏,强调自心就是涅槃。
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学者对涅槃说再无新的创造,一般都以常、乐、我、净四德论涅槃。迨至近代,还有人以涅槃四德去描述未来的大同世界,从而也反映出涅槃学说对后人设计理想社会的思想影响之深。
由上可见,中国佛教先是以中国哲学术语去比附涅槃,后以中国传统的从现实中求理想的思维:方式强调在现实中排除烦恼,并与中国传统的重视心性修养相协调,倡说得性便是涅槃,最终则是高扬自心即是涅果的学说而把涅槃归结为主体的精神自由。
注释:
(一)《大正藏,第十五卷第一七六页·
(二)《弘明集》卷十三(《四部丛刊9影印本)
(三)《大正藏)第五十卷第三六零页
(四)(弘明集》卷五
(五)《大正藏,第四十五卷第一五七页(四流也称四暴流,为烦恼的异称。四流指欲、见、无明等四类烦恼) ”
(六)《注维摩诘经,第八卷(《大正藏)第三十八卷第三九七页)
(七)《注维摩诘经,第三卷(《大正藏》第三十八卷第三五零页)
(八)《注维摩诘经9第五卷(《大正藏,第三十八卷第三七七页)
(九)《大正藏》第四十五卷第一五九页(一零)(一一)(一二)《注维摩诘经)第五卷
(《大正藏)第三十八卷第三七四页)
(一三)《注维摩诘经》第五卷(《大正藏,第三十八卷第三八零页》
(一四)《注维摩诘経)第七卷(《大正藏)第三十八卷第三九二页)
(一五)《注维摩诘经》第四卷(《大正藏)第三十八卷第三六二页)
(一六)(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三套第四册第四零八页
(一七)《大般涅槃经集解,第一卷(《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三七七页)
(一八)《大般涅架经集解)第五十一卷(《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五三二页)
(一九)《大般涅槃经集解)第五十四卷(《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五四七页)
(二零)《注维摩诘经》第二卷(《大正藏9第三十八卷第三四五页)
(二一)《广弘明集》卷八
(二二)(二三)《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大正藏》第三十九卷第二页)
(二四)《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
(二五)《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三.八四页
(二六)《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四九七页)
《简述中国佛教的涅槃思想(方立天)》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