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出家與個性(淨宗)

  出家與個性 

  淨宗

  上人說:出家人最好不要有個性。

  初聞此語,不覺一怔:人怎麼可能沒個性呢

  那些有能力的人不都是個性很鮮明的人? 轉而一想,上入說的話實在是妙!太妙了!

  個性是什麼

  個性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意志,一個人“有個性”其實代表這個人有強烈的我執。 與個性相反即是共性。一切萬法共性是什麼,就是佛性!法性!空性!

  佛菩薩有個性生嗎

  沒有!他們完全證人佛性、法性、空性。衆生應以何身得度,既現何身而爲說法;爲男爲女,無所不變,又哪裏有個性呢

  出家人最好不要有個性,是鑒于以下理由:

  一、佛法的教理否定個性。佛教以萬法因緣生,並沒有一個獨立的實體,也就是說絕對獨立的“個體”是不存在的。“個”既不存在,“個性“也就談不上了,如龜毛免角。以佛法來說,萬事萬物只是緣起性,緣起性既是空性。這是從絕對面上說的。若從相對面論,緣起的萬法各有差別,不妨說有各自的特性。但這一切都是無常的,如果執著它、堅固它、強化它,認爲實有,就成爲虛妄顛倒了。

  二、佛法的修行磨滅個性。修行人不論是聖道門還是淨土門,越來越沒有脾氣,越來越沒有個性,初如堅石,後似柔水,才算正道。修行的過程就是磨滅個性的過程,直至個性淨盡,佛性全現,圓滿成佛,隨類應化。

  叁、僧人的儀相削弱個性。俗人爲強化個性,往往會在衣服頭發上做文章,以奇裝異服、古怪發式標顯自己。出家人一律光頭,統一袈裟,著壞色衣,幾千年不變,一加入這個隊伍就如同—滴水入大海一般失去了原有的自己。外來的人初入寺院道場,見清一色的出家人,真是難以分辨。

  四、僧團的生活淘汰個性。同一信仰,同一修持,同一作息,同一規矩,同一待遇;沒有私産,不懷我心。僧團的同一運作如同大冶爐,正是要汰除個性的雜質,鑄就團體的精粹,故在大叢林、大道場磨砺久的人,自然顯出一種出家人溫和安詳的氣質,隨遇而安、謙謙有禮、可左可右、能上能下,人們也就很難在他們身亡發現張揚的個性了。

  五、彌陀的名號消融個性。每天念的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真是奇妙!智者愚者、強者弱者、蠻橫者、馴服者……男人女人、老人孩童、中國人外國人……不論是誰,一旦念佛,一旦進入這句名號,他的個性就沒轍了,使不上勁了、泯滅了。大聲小聲、長聲短聲、出聲默聲,—切不論,只要念佛就完全歸入一句名號,任憑這句名號顯現,個人起不了作用了。不信你試試:你再大聲,它還是一句名號,名號遍滿法界,你聲大能傳多遠

  你是孫悟空,一個筋鬥雲,十萬八千裏,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它還是一句名號,既逃不出,也動不得;你智慧廣大,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它還是一句名號,智慧一點幫不上忙,派不上用場。愚者、智者,念佛平等往生搬硬套 。豈不是一入念佛,所謂的個性就統統消融,化爲烏有了嗎

  因爲名號就是佛性,入佛性即滅個性,如光來暗滅,真是不可思議的大奇妙啊!

  出家人,出家的念佛人,念佛的出家人還要強調個性嗎

  

  沒有個性的人心柔軟。有十分個性,便有十分剛強;消一分個性,便增一分柔軟。

  沒有個性的人恒順衆生。凡夫衆生誰還沒有點自己的個性脾氣

  不過站在他人的立場,恒順衆生的需要,不放任自己的個性罷了。

  沒有個性的人大衆歡喜。沒有個性,並非懦弱無能;耍蠻使性,誰還不會

  想一想,團體當中,人緣最好的都是那些沒有個性的人。他們總是在人群中隱沒了自己,從來不出頭招風,但卻深深地獲得大衆的敬愛。

  有個性的人多煩惱。因爲他的時要照顧他的個性,警惕他人冒犯。

  有個性的人難相處。因爲說不定惹了他的個性,比觸犯他的親生爹娘還讓他生惱。

  有個性的人易惹事。在人群中,沒有個性的人好像一部幹脆利索的車,行進在大街上,左右無牽挂,出入無障礙;個性強的人就像一部車橫拖著叉七叉八的長竹杆,行在巷道裏,處處是障礙,而他也嫌人家的電線杆不是位置,衣服架不是地方了。 話又說回來,如果我們看透了“個性”的虛僞與過患,不隨它轉,不做它的奴隸,用“南無阿彌陀佛”無量光明圈套牢它的額頭,讓它聽命于佛,爲我所用,則個性也可成爲弘法利生的利器。如此則有個性的人有長處。個性就是他的長處。

  有個性的人有能力。因爲發揮他的長處,就能張顯他的能力。

  有個性的人能成事。因爲能力發揮出來,就能成就一番事業。

  希望我們的出家衆,以及所有的念佛人爲法爲衆,好好打磨我們的個性,做一個柔軟的人,慈悲的人,消融個性而恒順衆生的人。

  摘自《弘願》2009年第3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