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知足心常樂(慎獨)

  知足心常樂 

  慎獨

  佛教主張人凡事要知足,認爲一個人只有知足才是幸福安樂之法。如:《佛遺教經》雲:“知足之法,即是福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人能做到事事知足了,你就能控製自己無限膨脹的欲望,做到平淡自足。人生的起起落落,欲望是其根源。因此,自我控製的層次,亦可視爲個人修持成就之指標,不能控製六根欲望的人,自然就得不到安詳。

  人就是欲望太多,才會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回。我們如果能在每一刹那自我關照、自我控製,長養智慧與安詳。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攀緣,離開千切執善,則能擁有統一和諧的心靈,幸福也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了。

  但人往往是知多知少難知足,就像《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裏的老太婆,要了木梳要木盆,要了木盆要木屋,要了木屋要皇宮,要來要去一場空。

  與老太婆異曲同工的還有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地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但收成卻很少。一位官員可憐農夫的遭遇,就對農夫說,只要他能不斷往前跑,他跑過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歸他。

  于是,農夫興奮地向前跑,一直跑,不停地向前跑累了,想停下休息,然而,一想到家裏的妻子、兒女,需要更大的土地來耕作、來賺錢,他又拼命地在往前跑,最後農夫上氣不接下氣,實在跑不動了。

  可是,農夫又想到將來自己年紀大,可能乏人照顧,需要錢,就再打起精神,氣喘不已,再奮力向前跑。

  最後,他體力不支,咚地一聲倒在地上死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機會,可以說是能讓人豐衣足食。生活中有這麼多令人幸福的東西,可我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一顆知足的心。有了貪戀,就永遠不知滿足 不滿足,就會感到欠缺。因此,一顆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悅、真正的甯靜,真正的幸福。

  摘自《南山梵音》2009年第4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