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與別峰禅師
魏奕雄
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四月,著名詩人陸遊(1125—1210年)從蜀州(今四川崇州市)通判調到嘉州(今樂山市)攝理政事(代理知州),與時爲峨嵋山中峰寺住持的別峰禅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別峰禅師名寶應,字恒寂,龍遊縣(今樂山市中區)李氏子,“世居峨眉之麓,少而奇警,日誦千言。然不喜在家,乃從德山院清遠道人得度。成童時,已博通六經及百家之說。至是,複從華嚴超信諸名師,窮原探迹,不高出同學不止。”曾經師從禅宗高僧圓悟克勤和密印安民。密印住持峨眉山中峰寺時,推舉別峰爲該寺首座。
中峰寺是南北朝時期由道觀改爲佛寺的,系蛾眉山六大古寺之一,曆代高僧輩出,禅風濃烈。別峰在這裏講經說法, “道望日隆,學者爭歸之,雖悟、印二師(圓悟、密印二師)不能掩也。久之,南遊,見沩山佛性泰,福岩月庵果,疏山草堂清,皆目擊而契,或以第一座留之,師潛遁以免。最後至徑山,見大慧杲(谥號普覺禅師)。大慧問曰:“上座從何處來
”師曰:“西川來。”大慧曰: “未出劍門關,與汝叁十棒了也。”師曰:“不合起動和尚。”時徑山衆千七百,雖耆宿名衲,以得棲笠地爲幸,顧爲師獨掃一室,堂中皆驚。”其後又曆住四川廣漢、崇慶、成都、青神,江蘇大沩山,浙江四明山等地寺院。淳熙七年(1180年)五月敕住徑山;七月,被宋孝宗趙眘召入杭州皇宮講經,“以老病足蹇,賜肩輿于東華門內,賜食于觀堂,引對于選德殿,特賜坐,勞問良渥……時秋暑方熾,師再欲起,上再留,使畢其說乃退。後十余日,又命開堂于靈隱山中。”其後宋孝宗撰《圓覺經注》,“遣使馳賜,且命作序”。當時的東宮太子趙悙書“別峰”二字榜其徑山之庵,時人因稱“別峰禅師”。 蛾眉山在嘉州境內,陸遊巡視蛾眉見到了別峰,與之縱論佛道儒,十分融洽。那年陸遊年四十八,別峰已是六十叁。當談到莊子哲理時,別峰說莊周的思想相當于小乘佛教第叁等次的“聲聞”,小乘厭世,主張棄智,甚至火化焚身,對社會和人類有什麼好處呢
而大乘佛教勸人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度盡衆生成正果。我雖學佛,也常讀儒家經典。華夏佛法,與儒道圓融無礙,其理之精深,大大超越了印度佛理。故唐代以來,我國已成爲世界佛教的中心。陸遊平時對佛道兩家都很尊重,聽罷這席話,羨慕此老超凡脫俗,學識淵博,敬重有加。而別峰亦對馳騁抗金疆場並且詩名遠揚的陸遊,頗爲仰慕。陸遊下山回衙後,別峰曾派人贈送名茶“峨眉雪芽”。別峰在浙江四明山住持地窦寺期間,退隱老家山陰(今紹興市)的陸遊,曾去拜訪, “嘗相約還蜀,結茅青衣喚龜潭(今青神縣中岩寺喚魚邊)上”。
紹熙元年(1190年)十二月七日,別峰安祥示寂,葬于徑山之西峰,世壽八十二,法臘六十四。宋光宗趙悙谥曰“慧辯”,名其塔爲“智光”。其法孫宗願于紹熙叁年(1192年)叁月,赴山陰鏡湖尋找陸遊,請他爲別峰禅師撰書塔銘。陸遊想到自己“與師交最久”,不禁唏噓再叁,表示“今雖老病,義不可辭”,揮毫寫下《別峰禅師塔銘》,記述了別峰的生平與恩德,文末深情贊頌曰:
圓悟再傳,是爲別峰。坐十道場,心法之宗。淵識雄辯,震驚一世,矯乎人中龍也。海口電目,髦期稱道,卓乎澗壑松也。叩而能應,應己能默,渾乎金鍾大镛也。師之出世,如日在空。升于陽谷不爲生,隱于崦嵫,其可以爲終乎!
摘自《四川佛教》2010 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