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僧祐(韓繼生)

  僧祐 

  韓繼生

  僧祐,古彭城下邳(今江蘇徐州邳縣)人氏。祖藉即在下邳,俗姓俞。出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其父曾在建康謀事。他自幼傾心佛門,童心向佛,寸四歲即出家爲僧,師事法達禅師。二十歲依律受具足戒。之後,又師從當時著名的律學大師法穎學習四部廣律,即佛律重典《十誦律》、《四分律》、 《五分律》 《摩诃僧祗律》。

  《十誦律》是中國流法最廣 最早的一部廣律,初誦至第叁誦爲比丘二百六 十叁戒:第四誦爲受戒、布薩、安居、自恣、 皮革、醫藥、農等七法;第五誦爲迦絺那衣, 俱舍彌、瞻波、臥具、诤事等八法;第六誦爲 調達事、雜法等,第七誦爲比丘尼律;第八誦 爲壇一法;第九誦優婆離問法;第十誦爲比丘 誦,毗尼誦、雜誦等。 《四分律》的內容有比 丘律、比丘尼律,二十犍度,集法毗尼,毗尼壇 一等”。《五分律》的內容有比丘戒、比丘尼戒、 受戒九法、滅诤、羯摩破僧辭五大部分。 《摩 诃僧祗律》由“比丘毗尼、比丘尼毗尼”兩大 部分組成,每部分分別敘述“波羅提木叉分別”、 “雜誦跋渠”與“威儀法”。由此可見,這四 部廣律內容浩瀚,敘涉弘廣,學識深奧,體系 極爲龐大。然而,僧祐天資聰慧,佛心彌堅, 以頑強的毅力,堅韌不拔的苦學數年,學業大 成,成爲當時律學的峤峤者。此後多年,僧祐 從事律學宣講。他對律學披解精秀,辯理入微, 名震當世,受到僧衆的高度贊譽和仰慕。竟陵 王蕭子良多次禮請僧祐講授律學。僧枯曾自述 道: “四十許載,春秋講說,七十余遍。”這 位傑出的律學大師,集律學之大成,弘律學之 要旨,把弘揚律學作爲畢生之宏願,爲佛教的 發展立下了不世之功德。

  僧祐繼承高僧道安之大業,編篡佛典,造立經窟,集撰經錄。道安是一代宗師佛圖澄(公元231—348年)的嫡傳弟子,是兩晉時期傑出的聖僧,對大小乘及其典藉均有極深的研究,主持譯出的佛典一百八十叁卷,百萬余言,傳教遍于中國。憎祐在道安翻譯,整理佛典的基礎上,寫出了《出叁藏記集》。“出”即翻澤,“記集”即譯典的目錄,序記和譯者傳記。

  《出叁藏記集》因僧祐所寫,又被後人尊稱爲《僧祐錄》。此書成書于粱天監年間,共收錄佛典二千一百六十二部,四千叁百二十八卷。其內容共分爲四大部:第一部《撰緣起》,記敘佛典的結集、翻譯的來源,敘述了天竺結集經、律、論“叁藏”的經過和八藏名稱:第二部《诠名錄》,列敘了東漢至梁代翻譯和述作的名稱,卷數、譯撰者、譯時、同異、存佚、真僞等:第叁部《總經序》,集錄了漢地僧俗爲漢譯佛典的前序和後記共一百二十篇。序文之外備載篇日,根據篇目即可詢知著述內容。這一體裁是有史以來的首創,價值極大,無疑是一種佛藏提要,且保存了許多珍貴的資料;第四部《述列傳》,收錄東漢至南齊間的譯經僧、義解僧、求法僧傳記叁十篇,是現存最古老的僧人傳記,其史料成爲後世僧傳的依據和准繩。

  《出叁藏集記》在翻譯、傳記方面,爲後世保存了諸多原始資料,爲經錄編纂開辟了許多嶄新的途徑和門路。本書文富辭約,事鈎衆經。 《四庫全書總目》中褒贊曰“言頗雅訓”。

  《出叁藏集記》是我國佛教有史以來最早的一部佛典目錄巨製,是我國佛教第一部經錄工具書。此書學術價值極高,對于譯典和整個中國佛教史的研究意義尤爲重大,被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五卷。 與此同時,僧祜還注重廣泛收集曆代高僧的論著,編輯成冊,名曰《弘明集》,其意在弘道明教,成爲流傳後世的一部著名佳作,對後世宣揚佛旨,印證佛理,影響極爲深遠。

  僧祜的第叁大傑出功德是,爲佛事工程作出突出貢獻。僧祜又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土木建築學家, 曾創製出經久不衰的寺院建築和佛像雕刻。被曆代稱頌的千年棲霞山千佛岩,即是出自他巧奪天工的精心構想和設繪。有關資料對棲霞勝境記載:棲霞寺占地四十余畝,共有大雄寶殿、毗盧殿、藏經樓等,叁進院落,依山勢層層上升,格局嚴整美觀,工藝精湛,傳神入化,令人贊歎。寺後之千佛岩,其開鑿佛像計五百余尊,其中最大的無量壽佛高達十余米,左右脅待爲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立像,組成西方叁聖。周圍岩壁之上遍布佛龛、佛像,尤爲使人感興致的是,在最後一個石龛之中出現一尊手執鐵錘與鐵錐的石工形象雕刻,這是開鑿者把自己的勞作之形雕繪進佛龛。千佛岩之佛像,格局宏偉規整,精美壯觀,反映了僧祜構思和設繪的高超水平,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由于僧祐弘深的佛學造詣和淵博多才的知識,晚年時,他的僧俗弟子達一 萬 一千多人,著名的後世高僧明徹、寶唱等,皆是僧祐的嫡傳弟子。

  梁天監十七年(公元518年),一代傑出高僧大德僧祐,在揚都(今江蘇南京)建初寺圓寂,享年七十四歲。

  摘自《徐州佛教》2009年第4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