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念佛號的寓意
和錦棠
大概每個人都可以作這樣的回憶:兒時在外面玩耍,或者是正在盲目的亂跑,感到疲倦時;或者是受到野孩子欺侮,而欲求救援時;或者是同小夥伴玩得興高采烈、欲罷不能時;突然傳來父母的呼喚聲:“孩子,回家來吧!”你准會痛快地回應:“哎,聽見了!爸爸——”這一聲問應,正是領解淨土法門,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深重大意。
爲了向新蓮友說明這個道理,我常後發式地問他們:“誰教你念佛?”“佛教您去往生,還是您求佛要往生
”……這是淨土經典說得明明白白的事,可惜被很多人忽視了。
試想,當初若沒有阿彌陀佛第十七願與第十八願成就,若沒有釋迦牟尼佛來到我們這個世界上說法,我們能知道念佛嗎
明明是阿彌陀佛有願在先,怎麼不是求我們去往生!這句佛果名號分明是對我等十方衆生的呼喚,已經呼喚十劫了。他老人家明確地在第十八願中教減我們:“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是教我們答應,怎樣答應呢
釋尊曾在《觀無量壽經》中兩番教誡我們:“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稱南無阿彌陀佛。”父喚在先,子應在後。一喚一應,豈有不往生的道理?
阿彌陀佛自然知道我們這些業障叢生的愚昧衆生,憑自力是回不了家的,所以在他的第十九願中,又打了一道親自接引我們回家的保票。至于我們有空閑便念佛,張口便念佛,就是在聽到了佛的呼喚後,信願懇切地聲聲回應。也正如貪玩的孩子,一時離不開小朋友的羁絆(念佛人壽命未終),但又怕父母惦念和焦急,所以答應一聲又一聲。這既是對父母呼喚的回應,也是對自己的提醒。這正是稱念六字洪名的全部意義,至于更探層的道理,就不是我們可理解和認識的了。
不要廢掉“南無”二字,釋尊教我們念的是六字洪名;善導、印光等曆代祖師大德也都教我們念六字,不宜念四字。因爲“南無”二字中,至少含有恭敬、頂禮、皈依、投靠等深層大意。六宇全念,正體現了我們對佛呼喚的回應。若只念四字,便失去了這層意思。衆生與佛失去了感情上的聯系,感應也便有限了。所以,印光大師一再教誡我們:“—分恭敬,一分感應;十分恭敬、十分感應。” 總之,我們念佛是聽到了阿彌陀佛呼喚後的回應。這在《無量壽經》中說得最明白不過了:“至心信樂……乃至十念”;“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歡喜踴躍,乃至一念”;“信樂受持”。
阿彌陀佛是“先中極尊”、“佛中之王”,釋尊在《觀無量壽經》中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因此,我們也沾了佛的大光。釋尊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也還如印光大師所說的:“能于此法深生信願,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比如太子墜地,貴壓群臣,雖才德未立,而杖叁力故,感如此報。修淨土人,亦複如是。”
這正是阿彌陀佛以他不可思議的功德、光明攝受著我們、照耀著我們,才使得我們平時念佛不受魔難,臨終往生魔不能阻。也如同你在外被野孩子欺侮時,如果聽到你父母的呼喚,以及你的回應,他們會乖乖遁去的道理是一樣的。假如沒有父母的呼喚,你在被欺侮時喊爹叫媽,那效果肯定就不一樣了。 南無阿彌陀佛!
摘自《法喜》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