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相叁意
江源
天臺宗認爲,《法華經》與在其以前經典相異之處有叁個方面,又稱爲叁種教相。
一、根性融不融相:天臺宗認爲,《法華經》以外教法,真實與方便混雜,聽法衆生根性有利、鈍之分,因爲程度不一,故不融。由於這種根性的差別,使得佛陀在說法之時分爲叁乘。衆所周知,佛在說《法華經》時就有五千人退席,爲什麼要退席
就是不願意聽呀。由於這些人根本就是小乘根性,聽說要讓發菩提心,就會離席,他就是不融。這裏所謂的融不融相就是大乘相。
所以當這些人退席後,佛繼續說《法華》,此時,衆生素質齊一,無利、鈍之分,故稱融相,其教法亦悉是真實教法。
二、化道始終不始終相:《法華》以外的教法,乃是應時隨機之教法,故有許多法並非真意(不始終)。比如佛化導衆生有時只說:“比丘呀!厭患生死,持守戒律,嚴密不犯,終究能得解脫,證阿羅漢;是所作皆辦,不受後有。”
有一些人聽了就認爲自己持戒精嚴,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那麼已經沒有什麼可修的了。不知道自己還停留在化城呢。
唯有《法華》教法,則是一貫叁世有組織教法,以大乘法普度一切衆生不受後有,這才是始終之法呀。
叁、師弟遠近不遠近相:《法華》以外的教法,認爲釋尊今世才始成佛,佛弟子亦今生始爲佛弟子;然而《法華經》言,釋尊過去久遠時即已成佛,佛弟子亦于往昔即爲佛弟子,故不可將佛陀及佛弟子,認爲是今生開悟,始得教化視爲真實。
這一點我們也有這樣體悟,爲什麼有些師父讓你一見面就如見親人一般,會淚流滿面;而另一個讓你一見面就覺得無緣,這是不是師弟遠近不遠近相
人際關系的有緣、無緣,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決不是叁言兩語而說得清的。
摘自《臺州佛教》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