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 提起正念
慧律
弘法者或修學佛道的人,或偏重于事相上,視“諸行無常”的修行,或偏重于理體上,“不生不滅之真如性”的發揮。此二者皆難臻圓滿之境。我們講:“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就是增增減減。那麼,哪裏是不生不滅
如何進入涅鬃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在這有爲的世間法裏,生滅的因果相裏,如何契入不生不滅的本體
彼既非物質構成,亦不是具體的東西,既處處是,又處處不是。小乘阿舍偏重“無常”及“叁法印”的發揮,然而,在生滅的造作世間,造作因果下的生滅,怎能契入不生不滅的本體
修行只有八個宇——發菩提心,提起正念。提起什麼正念——現照的正念,譬如:觀無常、觀不淨觀、修四念處、四谛、十二因緣,這些都是生滅的造作法。什麼是不生不滅的涅檗自性呢
如果不悟的話,就好比盲人摸象,講的頭頭是道,其實是各執一端,未盡全貌。由于未能體悟本體界的畢竟空性,以及方便即究竟,究竟即方便的不二法門,遂將佛法打成兩段,變成強烈的二元對立論,並非進入絕對的真空狀態,是以所到之處都是障礙。並非別人障礙我們,而是自己障礙自己,這是因爲側重于發揮“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們會難以體悟何謂“不生不滅”。
小乘之無常現、不淨現,乃至四念處,其修持目的,在對生滅的事物要能離欲(離開欲望的束縛)。所以說:“皈依法,離欲尊。”法的現前,用意在令我們離開種種欲望的束縛。但問題在于.最後的“涅鬃寂靜”。如何在無常的生滅中找到不生不滅的清淨涅檗自性呢
大乘偏重真如或如來藏心的發揮。大乘的初判佛教,像《華嚴經》講真如、大乘的後期佛教講如來藏,皆偏重于理體上的發揮,否定了生滅的因果法。那麼,該如何去诠釋因果的連鎖性呢
所以,著重于無常的發揮不夠圓滿,著重于不生不滅的發揮也不夠圓滿。重于理體上的發揮,否定了因果;重于事相的表達,又不易悟入本體。
一個弘法者倘欲不壞因果而又能悟入不生不滅的真如本體,則勢必要能體會附表上所框起來的幾個宇——“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方爲佛法之正知見、中庸之道、名副其實的正法。在事相上來說:生滅,緣起無自性;就作用上來說:也是緣起無自性;從本體界的角度而言:一切法無我。所以,只有“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才能貫通所有的禅、淨、律、密、大、小二乘的總思想,才能抓住佛法的重心,才可以理事圓融,體相用具足。
摘自《慧律法師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