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至淨土
賀聖迪
法性常住的神不滅論還是慧遠企望往生西方淨土的理論基石。慧遠的形神說與道家著作有血肉關系。他吸取《莊子·大宗師》的生死之論,又承傳《文子》的“形有靡而神不化”說,提出“形盡神不滅”的命題,宣揚神不受生死牽累化盡而至于冥的思想。其極至也就是涅槃。其所處的境界爲神界,即是西方淨土。
慧遠及其弟子生活的廬山雖清淨足以息心,然而山外的淩虐,殘害、殺戮、吞噬,或因災禍殃及,或因自己不慎,隨時可能侵入,而使山中變色易境。每念及此,慧遠總有一種莫名的苦楚。東晉元興元年(公元402年)七月的一天,慧遠與僧侶諸弟子在精舍中聚談,說到東晉內亂,社會動蕩不安,世間充滿貧窮、困窘,苦難和死亡時,人人都露出憂郁、淒慘、悲哀、恐懼和絕望的心情,同時也傾訴他們刻不容緩的願望:超脫世間痛苦,追求永恒幸福。于是,決定由慧遠率弟子一百二十叁人,在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這一百二十叁人,主要是出家僧人,在俗的居士僅劉遺民、周續之、王齊之、雷次宗數人。他們發願不想再受輪回之苦,立志要通過事佛的修習,共期往生佛國。又說由于各人的根基功夫高下不等,達到神界時有先後,但無論何人捷足先登,都有提攜後進同志共事佛國淨土之樂的義務與責任。由于劉程之在誓文中有“藉芙蓉于中流,陰瓊柯以詠言”的話,故在中唐以來稱之爲“白蓮結社”。後世的僧人認爲這件事標志著中國淨土信仰的開始,也就奉慧遠爲中國淨土宗的始祖。
慧遠寫有《念佛叁昧詩集序》,陳述淨土宗強調念佛的修習方法。念佛有觀相念佛和口稱念佛二種。前者在修持禅定中思念阿彌陀佛的形像和西方淨土境界。後者是誦念阿彌陀佛或南無阿彌陀佛。慧遠一派的念佛是觀相思念,曆久之後,有時會在眼前突兀出現佛及淨土景像,更多的時候則是夢中忽到淨土見到佛身。日夜沈思寂想佛及淨土,不僅被慧遠認爲是達到神通變化的手段,而且還看作爲成就佛教智慧的途徑。他說通過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界分別觀、因緣觀等五門禅的修習,便能領悟世界萬物及其生滅都是幻化不實的虛景。由此可達到八禅九關,超越耐怨害忍,安受苦忍、無生法忍,而使世俗情識全都在無生中息滅下來,而神也就從累贅中得到最後解脫,進入照寂的境界。
慧遠在廬山弘大了佛法,于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去世。浔陽太守阮侃爲他建造墳墓,謝靈運撰寫碑文,宗炳立碑于寺門,供後人瞻仰憑吊。
慧遠融會般若、中觀、毗昙、戒律、禅法、淨土等大小乘佛教學說,又吸取儒、道、玄等家學說,締造以法性常住爲核心的佛學體系。這一體系因使中國傳統的神學觀念與佛教的法性、涅槃觀念相等同,因受道家影響而豐富了其形神學說,因吸取儒家禮學而具有禮法化特征,結果使佛教全面地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聯結,形成血肉一體的關系。它使佛教在形式上勝利的同時又發生內容上的屈從,在中國化的曆程上邁開了一大步,從而能夠滿足南朝士族的需要,也適應于一般民衆的要求。這便是慧遠在中國佛教史上建立的功勳,使他具有裏程碑般的地位。
摘自《大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