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衣喻義
衍慈
作爲一個佛弟子,穿袍搭衣者多,知道袍衣意義的人就不多了。今就袍衣意義分幾方面來解釋:
一、袍衣起源及表法:
l、袍
又名海青,秕言卷一雲:“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謂海青”。太白詩雲“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袍起源于漢朝,故稱爲漢服,袖子很大。
據說南北朝梁武帝時,志公禅師把袍用到佛門裏,當時梁武帝與國師志公很投緣,經常來往,梁武帝的妻子郗氏妒忌心重,甚爲不滿。有一次,皇帝供僧五百人,郗氏以不淨布造帽,用肉造饅頭來供僧,志公早證他心通,知道此事,于是也預造了五百頂帽子和五百個饅頭,掉換過來放在袍的大袖內,把郗氏的帽和饅頭埋在地下,以後長出五辛(大蒜、茗蔥、慈蔥、蘭蔥、興渠)來。到了隋朝,這些闊袍大袖的漢服只限用于皇宮內,稱爲皇(黃)袍,地位高的人才可以穿,以示尊貴。
到了唐朝,袍才普及民間,所以又名唐裝。現在僧侶的常服多是褐、黃、黑、灰、咖啡等,五色中深淺不一。再說袍的大袖子,有一種表法,就是接引衆生的意思。至于海青的海字是表廣大,穿起袍來,佛弟子的心量要好像大海般廣闊,能包容一切,青表內心清淨,諸法不染,故名海青。
2、衣
又名袈裟,是印度梵文,漢語意譯是解脫服,又名福田衣。解脫服是表自利,福田衣是表利他。佛在世時,曾對舍利弗說,出家人所披的衣,是把布割切成一塊塊似稻田一樣,自利來說勤修叁學,上求佛道,有無量的功德,此聖法財,賊人也盜不去;利他者下化衆生,給衆生種善根,布下種子,將來便會生出菩提之果,故名福田衣。
二、衣的種類及作用:
l、種類
出家人披叁衣,在家人披缦衣,又稱忏悔衣。叁衣者,印度梵文稱:
五衣爲安陀會;
七衣爲郁多羅僧;
九衣爲僧伽黎。
五衣是把一塊布割開五行,每行再截開一長一短縫成,又名勞動衣,做任何事,如掃地、洗碗等等都可以披上此五衣。
七衣是把一塊布割開七條,每條再截成兩長一短縫成的上衣,是用功辦道時用,如禮佛、忏悔、布薩(即誦戒)、做早晚課,誦經聞法時都披上此七衣。
九衣又稱主衣。九條乃至二十五條縫成,一般是上座說法,或者主法法事披上。主衣又分叁類九品,叁類分上、中、下,每類又再分上中下,共九品。如何去分辨呢
就是看布隔分成多少條:
上上(25條)、上中(23條)、上下(2l條)。
四長一短。
中上(19條)、中中(17條)、中下(15條)。
叁長一短。
下上(13條)、下中(11條)、下下(9條)。
二長一短。
2、作用
衣有自他兩利的作用:使自己生慚愧心、忏悔心,並可令舍棄欲望(自利);又能樹立威儀,令衆生歡喜,給衆生種福田(利他)。
印度天氣炎熱,僧侶露天用功辦道,叁更時分,叁衣披上可禦寒。通常用法:五衣先披在內,七衣在中,主衣再披在上面。我國一般來說,出家人在受具足戒時,才叁衣一起披上。
叁衣可用作對治貪嗔癡叁毒,如五衣對治“貪”,七衣對治“嗔”,九衣對治“癡”。披叁衣者,表舍離叁毒,所以出家人是叁衣不離身的。《僧伽律》還認爲:“叁衣者,賢聖沙門標幟。”
披主衣則現如來相,衣的條紋數量愈多,表示福田越大,煩惱減少,福德增多,衆生種的福田也就更殊勝了。
在家居士所披的是缦衣,又名缽吒禮忏衣,一塊布不割開,說明不是福田衣,只用來禮佛求忏悔。
出家受了沙彌戒的沙彌、沙彌尼亦不能披五衣,只可以披缦衣,亦不能受人禮拜,受了具足戒後,才可披叁衣。亦見過有居士受了五戒便披五衣,那是不如法的。
叁、衣的任務及殊勝:
社會上有人說:披起袈裟事更多。“事多”不是指“是非多”,是指出家的僧人披上袈裟任務很多,而且非常重要。出家人是要荷擔如來的家業,要弘法利生,上求下化,給衆生種福田。
佛法自從漢朝傳入中國,到唐代便是最興盛的時代,主要是對出家者的要求精益求精。當時要出家是不容易的,要通過考核,度僧名額有限,考驗擇優錄取,要求很高,如唐玄奘大師。從宋朝以後乃至現今,就馬馬虎虎了,只要肯出家,師父就收爲徒弟,馬上剃頭,短短時間就去受戒,不知出家爲甚麼,受戒是何義,便受信施供養。這個現象對佛教産生很不好的影響,令世俗人以爲出家容易,和尚好當,對佛法不起恭敬心。印光大師說:“叁濫不禁,佛法不興。”
何謂叁濫
叁濫就是濫收徒衆、濫傳戒法、濫挂海單。
(1)濫收徒衆:師父收徒弟,本先要考驗徒弟,徒弟覓師父亦要選擇,經過一段時期,師徒兩方面都覺得合適才可。現在來講,可能道場需要人手或種種原因,只要有人肯出家便剃頭,變成濫收徒衆。
(2)濫傳戒法:受戒時不明白戒條,就去登壇受具。應該要有次第先學戒律,否則,不知戒法是何義,甚至連戒師說甚麼也不大了了,戒師問:“能持否
”只管答:“能持,能持。”實在太隨便了,有些連態度也不好,豈能如法得戒。
(3)濫挂海單:挂單,就是往寺院投宿。出家人受了戒,取了戒牒,就可以到處挂單。俗語說:“只要頭剃光,不怕天下荒(荒年)”,人家沒得食,你也不用慌,因爲可以隨處挂單如海水流動。此就是印光大師所講的佛法衰落,有此叁濫的緣故。出家人的任務“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實實在在,非常重大。
出家人披起袈裟之生活本是清苦,任務是艱巨的,但功德不可思議。經雲:在末法時期,若有五位比丘持戒,可令正法住世。所以能海大師說,出家功德很大,若能弘法利生者,更加偉大。
再講衣的殊勝,要知道衣(袈裟)所在之處,便有天龍八部護念,等于有佛菩薩在,得佛力加持,一切災禍,如水、火、刀、兵都得遠離。衣有如斯殊勝,我們對衣必要恭敬,放置高處,生梵天之福,得叁乘果。
摘自《邢臺佛教》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