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張自強
我于今年年初,竟然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古稀之年了。親友有爲我祝壽的意思,而我一向沒有過生日的習慣,一一婉謝了。
“能對人言無一二,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平時不大與親友往來,最怕說及“不如意事”而徒增煩惱又于身心無益。“欲說還休”或不提往事,是近些年我的心情較爲孤獨的主要原因。然而,也有些進展,那就是“常想一二”:一是學佛,二是坐禅。“不思八九”則是遠離熱鬧與人際應酬。借此讀點詩文,補上年輕時被荒廢的學業,盡力使自己精神多點滋養。養生先要養心,這是“常想一二”的原由。
某日,有文友寄我一副古人的對聯。聯曰:“世上人法無定法,乃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不了了之。”這是清人何道臺爲成都文殊院所撰書的對聯,我以前雖讀到過,但只以爲是貶官的牢騷。文友在信中求解上聯中的法字,以與下聯的意思相連,如此才能讀懂全聯的哲理。
此聯之上聯中的“法無定法”與“非法法也”都連用兩個法字。第一個法字是動詞,解作效法。第二個法字是名詞,解作規則,就是常說的遊戲規則,也有法則的含意。上聯的意思是,世上人所製定的法則、規則往往可以更改,世上極少有永遠不變的東西。對于強者來說,沒有規則就是規則,誰不服氣就要吃苦。所以,效法者要跟著規則行事,而且必須有識變和應變的智慧與能力。曆史上的許多事情“不了了之”,也只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否則的話,後人爲前人哀,後人複爲後人哀,如此則永無了斷而生活在不幸的情緒之中。
《維摩诘經·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試看,人間的成敗枯榮,興廢盛衰等,乃萬法之常相,根本就無法可效。只有放下一切相對概念的差別,才能進入修成大道的門徑。對我而言,深有體會的是:歲月歸于蒼涼,時間製約命運。“春花秋月何時了”。對于已經發生或是早巳遠去的事情,了猶未了是常態,不了了之是聰敏。如煙往事多多,對于其中的不幸只可當作消閑的故事,一笑了之。
我的一些親朋以爲我“沈默寡言”和閉門“冥思”大概是“想不開”。或者是抱怨雖有理想,但沒有理想的生活所致,恐怕日久會有什麼精神自閉症發生。其實,他們不知道學佛者的閉門坐禅是一種修行方式,並不是對生活的失望乃至絕望。我的欲說還休只對閑人閑事而言,沈默寡言也只是有意遺忘一些往事而已。佛家的苦樂隨緣在于無我,其苦樂觀念又與俗家明顯不同。畢竟我是居家修行的人,殊不知所謂幸福人生,就在于平常的安居樂業,甚至油鹽醬醋的瑣事之中。
一切放下,一心專念。如是,則道不遠人矣。
摘自《上海佛教》200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