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民間信仰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的作用(袁樹森)

  民間信仰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的作用

  袁樹森

  民間信仰(民間宗教)同其它宗教一樣,不是人腦裏固有的東西,而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類生存實踐發展的客觀反映和結果,是人們被動地屈服于被神化了的自然力和社會力壓迫的一種表現。這是一種産生于民間的,比道教更爲古老,流傳範圍更爲廣泛的一種宗教信仰。民間信仰伴隨了人類社會5000年的發展曆程,伴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製度的變化,不斷地進行自身的揚棄,使自身具有生存的空間,因而民間信仰至今仍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民間信仰的産生是從原始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靈魂崇拜開始的,是一種樸素的原始宗教。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自然科學發展和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而發展變化,進行自身的揚棄,使之與社會的發展程度相適應。這種民間信仰的存在和發展是不以任何人的思想意志爲轉移的客觀存在,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上各個階層、各個地區人們的思想意識,其作用是不可小視的。民間信仰是一種思想意識,在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適當地發揮民間信仰的作用,是極有禆益的。

  一、民間信仰的核心是“善念”,是與構建和諧社會相吻合的。

  民間信仰的內容極其龐雜,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靈魂崇拜、生殖崇拜、因果報應等諸多的方面。其思想核心可以歸納爲一個“善”字,或稱之爲“善念”。“善”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其中心就是對他人有益,對社會有益。例如損施已資去幫助他人,可稱之爲“慈善”;真誠待人,不計較得失,可稱之爲“友善”;遵守社會公德,上慈上孝,可稱之爲“和善”;心地純正,沒有惡意,可稱之爲“善良”;與人和諧,不圖私利,可稱之爲“良善”等等。這種善的理念正是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 ,也是所提倡的。

  一個人只要做了對人民有益的事,人們就會尊敬他,百年之後也會 紀念他。妙峰山是北京地區民間信仰的中心,所供奉的主神是碧霞元君娘娘,在人們的心目中,碧霞元君是一位扶危助難,有求必應的萬能之神,所以信衆極廣。顧颉剛先生說:“那裏還有一位女神叫王叁奶奶。是個天津的巫醫,人民對他有好感,也在山上爲她立了廟,可見一個人只要做件好事,人民是忘記不了的。”(《古史辨》自序)王叁奶奶是天津一位普通的農婦,因年輕時患重病,生命垂危 ,幸遇雲遊居士王叁思,被其所救。王叁思在太醫院20多年,醫術很高,這位姑娘爲了報答救命之恩,嫁給王叁思爲妻,人稱“王叁奶奶”。她向王叁思學習醫術,王叁思死後,便行走江湖,行醫濟世, 救人無數。她行醫只爲行善,不斂錢財,56歲時坐化于妙峰山。人們認爲王叁奶奶得道成了仙,尊其爲“慈善引導聖母”、“廣濟菩薩”,爲其在妙峰上建造神殿,塑了神像,受人祭拜。正是這種行善積德,濟世救人的精神,幾百年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讓人們視王叁奶奶爲楷模。

  在門頭溝區田莊村有一座獨一無二的廟宇,名叫“崔奶奶廟”。始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這大概是北京地區創建最晚的一座民間神廟了。廟裏所供奉的神像爲“崔奶奶”,她是田莊本村人氏,嫁給了王家。據傳她爲人善良,通曉醫道,有求必應。村民有病,她手到病除,而且不收錢財,治好了許多病人,深受村民的敬仰。1953年,崔 奶奶去世,村民爲了紀念她,集資建造了崔奶奶廟,把她當作神靈進行供奉,至今香火不斷。神是人造的,只有像王奶奶、崔奶奶這樣行善濟世,只求奉獻,不圖索取之人,才會到老百姓的敬仰,當作神靈來供奉。

  在今天社會裏,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無私奉獻,多做對社會、對人民有益的事情,這與王奶奶、崔奶奶行善的理念不是如出一轍嗎?那些捐贈人體造血幹細胞、義務獻血、義務助殘、幫助貧困失學兒童的人們,難道不應該受到人們的敬仰嗎?這種新時代的“善舉”,雖然是黨和人民培養教育的結果,但與民間信仰所推崇的行善思想理念也不無關系。

  二、民間信仰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

  民間信仰是什麼?“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人類生存實踐和生産實踐發展的客觀反映和結果”。(姜立勳、富麗、羅志發《北京的宗教》)在人類發展史中存在了幾千年,在今後很長的一個曆史時期內還將繼續存在下去,不會因爲人爲的因素(如文化大革命)而消亡的。這是因爲,民間信仰在現代社會裏仍有其適應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

  1、民間信仰是團結的紐帶。

  家族供奉祖先,行業供奉祖師都屬于民間信仰的範疇。孔家立孔子爲祖,諸葛家族立諸葛亮爲祖、包姓立包拯爲祖、嶽姓立嶽飛爲祖,各姓家族所立的祖先大多是先賢大德之人,秦姓家族是絕不會立秦桧爲祖的。祖先是後世子孫的楷模,同一家族的人們,以祖先爲紐帶,而團結在一起,互助互愛。平民百姓家所立之祖雖然不是先賢名人,沒有做出過轟轟烈烈的事業,但也都是勤勞智慧,爲後人打下在當地立足根基之人,因而才受到後輩子孫的敬仰。後輩子孫以祖先爲榜樣,艱苦奮鬥,壯大和擴展家族的事業。

  行業供奉祖師有後人不忘先人之意,但更大的作用則是以祖師的名義,製訂規章製度,以規範自身行業,堅固立身于社會的根基。例如瓦匠供奉魯班爲祖師爺,瓦匠登高修房時必須喊叁聲,讓不適合的人們躲避。老北京大多是單門獨院,夏天天熱,女人穿的衣服少,甚至在自家院中洗浴,瓦匠高喊叁聲之後再上房,是讓她們躲避一下,以免發生不必要的糾紛。這是祖師爺立下的規矩,對于瓦匠們的工作是大有益處的。煤礦行業供奉窯神爲祖師爺,礦工有一個良好的傳統,兩個人在井上發生了矛盾,既使相互罵了娘,打得頭破血流,但到了井下之後,仍然親如兄弟,有危險時相互提醒,有困難時相互幫助,有誰受了傷相互救助,據說這也是祖師爺立下的規矩。這些對于人們的團結和安全生産,都是有益處的。

  在京西民間許多村莊都有全村共喝“立夏粥”的習俗,在立夏節的當天,村民們在街道上支起大鍋,你出一把豆,我出一把米,貧窮之人可以挑一擔水,或加上一把柴,熬好雜糧粥之後,大家一起喝。名義上是祭祀蟲王爺,請蟲王爺享受人間各種雜糧,別鬧蟲災。實際上是促進了村民之間的團結,和諧了鄰裏關系。平時彼此之間有什麼矛盾,此時聚在一起,一邊喝粥一邊拉家常,有什麼矛盾也都可以化解了。一般的年輕人都不知道這是祭祀蟲王爺的一種形式,而只知道這叫 喝“立夏粥”,其中敬神的色彩早已經消退了。

  2、民間信仰對于人們的思想意識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妙峰山廟會是曆史上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廟會,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裏,來自京津冀以及其它各省的幾十萬香客前來朝頂進香,當時既沒有“指揮部”,也沒有警察和保安維持秩序,但卻一切都井井有條,秩序井然,從未發生過任何事故,這是什麼原因呢?在這裏充斥著“善”的理念,無論任何人一到了這裏,就會融合在“善”的氛圍之中了,即使香客中有屑小之人,也不得不暫時收起龌龊之心,不當衆人眼中的“另類”。在上山的各條香道沿途,人們隨時可以看見“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的提示語,此外還有“沏茶用水,莫要洗臉”的標語,提示人們保護水源清潔;“茶根莫潑地”的標語提示人們要節約用水;“莫攀折花木”的標語,提示人們保護環境。在香道沿途,每隔幾裏就有一座茶棚,免費和向過往的香客提供粥、茶,縫補綻鞋、提供暑藥,以及夜間照明用的燈籠。這些茶棚都是由民間香會開設的,“只求奉獻,不爲索取”。

  香道上的交通秩序也是井井有條的,下山的讓上山的,行人讓擡轎的,平常之人讓一步一叩頭上山進香還願的,聖會和老會讓皇會先行。到了娘娘廟,一律從右側門進廟,從左側門出廟。這些都是幾百年來約定俗成的規矩,凡上山朝頂進香之人都自覺遵守。金受申先生說:“妙峰山朝頂進香時,所有香會和朝山人都一心向神,不生他想,路上絕無爭吵之事。茶棚舍茶鹽舍饅首,爲人縫綻鞋,及行人讓路都態度極和藹的,道一聲虔誠,有什麼蹬鞋踩襪子的事全都可以過去”。

  民間表演技藝指民間舞蹈、音樂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其中包括了舞蹈、音樂、武術、體育、雜技、戲曲、美術、曲藝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這些表演技藝的組織原來稱爲“香會”,是依附于民間神廟而存在的,是一種酬神娛人的方式。以京西門頭溝爲例,大多數古村都有香會組織,稱爲“吉祥會”或“天仙會”,每屆當地的廟會期間,香會都要組織巡遊表演,把自己最精湛的技藝奉獻給神靈和民衆。其中以妙峰山最爲典型。妙峰山廟會是北京城各種香會依存的根基,香會的立會宗旨就是“給老娘娘(碧霞元君)當差”。一檔新會成立以後,必須連續叁年上妙峰山去朝頂進香,否則就得不到社會的承認。沒有上過妙峰山的香會被視爲黑會,不准上街表演。京城裏的香會有“幡鼓齊動十叁檔”正會,他們都自稱是娘娘廟裏的“擺設”,有開路、高跷、中幡、獅子、雙石、石鎖、杠子、花壇、吵子、杠箱、天平、跨鼓和五虎棍。廟會期間是他們集中展演之時,人人都把朝頂進香視爲一種榮耀。除了這十叁檔“井字裏”的正會之外,還有舞龍、地秧歌、竹馬、霸王鞭、太平鼓等幾十檔“井字外”的香會。解放後,香會改稱爲“民間花會”,其中京西的太平鼓和天橋的中幡已經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門頭溝區龍泉務村童子大鼓等一大批花會表演項目列入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叁、對民間信仰的內容進行揚棄,爲構建和諧社會所用

  顧颉剛先生認爲,民間信仰不能夠簡單地用“迷信”二字一概論之。妙峰山娘娘廟是北京地區香火最盛的民間神廟,每年廟會香客都多達數十萬。顧颉剛先生認爲:“朝頂進香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決不是可用迷信二字一筆抹殺的。我們在這上可以看出他們意欲的要求,互相的同情,嚴密的組織,神奇的想像,可以知道這是他們實現理想生活的一條大路”。(《妙峰山進香專號引言》)

  民間信仰或言民間宗教,對于人們思想意識的影響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作用是具有曆史性的,祖祖輩輩的,潛移默化的,因而其作用也是相當大的。民間信仰中確實存有迷信的成份,但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人們的思想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民間信仰也不斷地進行揚棄,剔除其中封建迷信的糟粕,發揚其中有助于社會發展的積極成份,例如喝“立夏粥”原來是祭祀蟲王爺,而今如有害蟲出現,農民都會去噴灑農藥,誰也不會去求助于蟲王爺了。但喝“立夏粥”的風俗卻保留著,其中心內容演變成爲了化解矛盾,和諧鄰裏。春節放鞭炮原本是爲了迎神驅鬼,但現在已經演變成爲了祈福迎詳,表達歡樂心情的一種方式。封建迷信不是民間信仰的主流,民間信仰的核心是“奉行善念”,而這種善的理念是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之一。

  綜上所述,民間信仰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淨化人們的思想意識,提倡社會主義公德,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以及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民間信仰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實行自身的揚棄,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因而民間信仰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曆史時期仍將發揮自身的作用。在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應充分發揮民間信仰的特殊作用。

  

《民間信仰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的作用(袁樹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