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微妙道理
蓮池大師
心本來是沒有念的,有念起來就乖離了心的理體。但是衆生無始以來,習慣于妄想。不容易譴除,現在佛憐憫我們,教我們念佛,是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的無上微妙法門。
衆生學佛,有無量修行的方法,其中念佛法門是最直接、最便捷的一路。而念佛一法又有多門,現在只要持名一法,就可以概括無量修行法門;因爲持名就是持這一心,心包括千千萬萬修行法門,如四谛、六度……以至八萬四千恒河沙數一切法門,沒有不攝收在內的。
又因爲佛有無量德性、無量功能,現在只用四字名號,足以概括這一切。爲什麼呢
那是由于“阿彌陀佛”四字名號的全體是一心,心包含著衆德:如常樂我淨、本覺始覺、真如佛性、菩提涅 盤…百千萬的名稱,都是這一名所攝,包括在這一名之中。
持名有數種:一、明持,就是出聲稱念;二、默持,就是無聲密念;叁、半默持,就是微動唇舌念,也就是咒家所說的金剛持;還有計數持和不計數持。在這些持念中又各分事和理,不斷的憶念,叫做事持;不斷體究,叫做理持。
什麼是憶念呢?聽到佛的名號,就經常想念,用心稱念,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只這一念,沒有第二念,也不爲貪嗔煩惱等念頭所雜亂。如《成就光明定意經》所說:“在環境寂寞中是一心,在衆多煩惱中是一心,甚至在稱譽讪謗、利害得失、善惡等處都是一心。”這樣,在事上是做到了。但在理上還沒有透徹,所得到的,只是信力,因爲還沒有見道,所以叫做事一心。
什麼是體究呢?聽到了佛的名號以後,不但經常憶念。還隨念反觀,體親審究,尋究根源。體究到了極點,與自本心忽然契合。這中間,還有兩種分別:一、如“真如、佛牲”智不二。能念心之外,沒有佛爲我所念,這是智外沒有如。所念佛外,沒有心能念于佛,這是如外沒有智,既不是如,又不是智,所以只是一心。(譯者注:而這一心是,心空真如,妙用無窮;雖妙用無窮,而性常空寂。)二、寂、照難思“不可思議”。若說是有,那末,能念的心,本體是空的,所念的佛,了不可得;若說沒有,可是能念的心,靈靈不昧,所念的佛,曆曆分明;若說也有也沒有,可是有念無念都不見;若說不是有,也不是沒有但是有念無念都存在。
不是有,所以常寂;不是沒有,所以常照;不是也有也沒有,不是有也不是沒有,所以不寂不照,又照又寂。這一情況是言語說不蔫,思想搞不通的。沒有辦法來形容,只是一心罷了。到這裏能所的情況消失了,有無的見解沒有了,唯有清淨本然之體,那又有什麼能雜亂它呢?能見到這一真理的叫做理一心。
由于事是依理而起。理是從事得到顯現,所以事和理是交互爲用,不可偏廢的。然而著于事相,能念念相繼。功夫是不會白費的。相反的,執理而還沒有明心,又不重視實行,這就會受到落空的禍患。
摘自《邢臺佛教》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