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義

  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義 

  洪修平 

   佛教自漢代傳 入中國後,很快在社會中得到了廣泛傳播和發展,並與儒、道並列。跻身于中國文化的主幹之一。隋唐時出現叁教鼎立的局面,成爲中國文化的叁大組成部分,或叁大主幹。關于叁教在中國文化中的不同作用,人們常“儒以治世、道以治身、佛以治心”來概括,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儒佛道叁教的不同特點及其實際影響。

  當然,從總體上看,佛教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並不總是與儒、道完全等同,特別是與儒學相比,儒學自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逐漸成爲官方的意識形態以來,就一直在中國文化中占有主導的地位,成爲中國文化的主流與基礎,自宋明理學被定于一尊以後,儒學更是獲得了與佛、道不一樣的地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在上千年的遞嬗演變中,最終形成的是以儒家爲主、佛道爲輔這樣一種“叁教合一”的基本格局。

  但這絲毫不影響佛教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這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佛學促進了中國哲學的發展,如果沒有佛學的滋潤就不可能有宋明理學的出現。同樣,如果沒有佛教的藝術,中國的藝術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況

  隨著佛教研究的深入,人們已經認識到,不了解中國佛教,就不能很好地了解漢代以後中國哲學的發展,其實,不了解中國佛教,也無法全面地了解整個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發展,無法真正把握中國文化的特點與精神。特別是入宋以後,中國佛教已經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了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

  至于說到佛教在“叁教”爲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何特別的意義,也可以從不同的方面看,我個人認爲比較重要的是,佛教爲人們提供了一種看待人生的特殊態度。其中有兩個方面:一是以叁世輪回、超越生死的眼光來看待人的生死。二是從緣起性空、萬法無常的觀點來看待現實的宇宙人生。這不僅對佛教信徒,而且對非佛教信徒來說,亦有重要的意義。與儒、道相比,這也體現了佛教的獨特價值。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本質上是一種關于人的學問,重視現實的社會和人生是其最根本的特點。外來的佛教傳入中國後,之所以能夠趕超中土原有的諸子百家學說而最終與儒、道並列爲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有一套獨特的人生哲學。與儒道相比,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和道家的“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都把對人及人生問題的探索限定在現世,未能以超越生死的眼光來審視整個人生,且對現實人生的進退現象之必然性缺乏有力的說明,而佛教則對人的“生從何來,死向何處”以及對現實的生老病死等問題作了富有特色的探索和說明,使爲善去惡的要求更具有威懾性,在一定意義上彌補了以儒、道爲主要代表的傳統思想對人的生死問題關注或解決不夠的缺憾。佛教的緣起性空、萬法無常的觀點也能幫助人克服對名利物質的貪欲,保持清淨的本心。

  從曆史上看,佛教與儒道在中國文化中分別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對于現實的人生而言,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需要的不能充分滿足又是經常性的;人生的道路也是曲折而複雜的,而這種曲折複雜在很多情況下又是自己難以掌控的。儒家所提倡的積極人世有爲有時會在現實中遇到挫折,那麼道家和道教提倡的隨順自然就可以成爲調控心境的重要手段,而佛教的萬法虛幻和解脫理想又可以幫助人以出世的心態來超然處世,使人不至于過分沈溺于世俗的物欲而不能自拔,不至于爲此生此世的不如意而過分地煩惱。儒佛道叁教曾以不同的人生哲學在曆史上對中國人的心理調控和人生價值的追求發生過重要的影響和作用。而在物質財富和人的物欲同步迅速增長的當今之世,佛教在淨化人的心靈等方面應該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摘自《覺群》2007年第6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