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紮薩克老喇嘛
弟子 任傑
山西五臺山紮薩克大喇嘛--羅桑巴桑仁波伽(1882-1955),蒙族,轉世活佛,一八八二年出生于新疆省托爾古特旗的一個牧民家庭,俗姓額爾德尼。他七歲時(1889年)出家于新疆托爾古特旗的道聚達尊寺。他聰明好學,精通蒙文,在本寺學經十叁年。
從一九零二年至一九一八年期間,在西藏拉薩哲蚌寺專學藏傳佛教的五部大論,精進不懈,十六年如一日,學期圓滿,經答辯考取了拉朗巴格西學位。他在學經期間還廣學密教,考取格西後即閉關專修,准備期滿回家鄉弘揚佛法,住持正教。一九一九年由十叁世達賴喇嘛臺見,命他到山西五臺山任紮薩克,雖經再叁推辭,但又不能違背達賴喇嘛是自己的得戒和尚之命,于是即奉命前往北京。按規定先住雍和宮任住持半年,再到黃寺及黑寺當大喇嘛各叁個月。期滿,即于一九一九年十月,由當時北京喇嘛應務處任命,正式到五臺山任紮薩克大喇嘛,領導全山喇嘛寺廟僧衆修學法務等事。規定任期六年,由于他學識淵博,精通顯密,講經傳法,以及管理有方,深受全山喇嘛的尊敬,又受到蒙族佛教徒的崇敬,由此等原因,即連期叁任,共十八年。
一九叁六年,海公上師由西藏回到五臺山,即依止紮薩克仁波伽,在北臺譯出《大威德十叁尊儀軌》後,當時又任廣濟茅蓬住持,由因紮薩克仁波伽已卸任紮薩克職,海公上師即迎請紮薩克仁波伽住廣濟茅蓬,爲依止海公上師四十多位學法的弟子傳授《大威德十叁尊灌頂》法,由海公上師翻譯度語。又在五臺山太平街鑄造一尊一米多高的大威德銅像,請紮薩克仁波伽裝藏開光。當時依止海公上師的四十多人,即在廣濟茅蓬念修《大威德十叁尊儀軌》,海上師譯講《現證莊嚴論 - 七十義》。
由于紮薩克仁波伽在五臺山任紮薩克時貢獻 很大,在喇嘛及蒙族信徒中威信很高,卸任後不願他離開五臺山,決議將上善財洞及下善財兩處寺廟供養給他,請他常住五臺山,修持傳法講經。
一九叁七年的二月十叁日,海公上師及其弟子們一齊到善財洞,十五日誦戒,由太原佛教徒們請求,十六日即到太原佛學社講《金剛經》,及略講大威德修法,即生起次第金科部分,並集出要義。其後即到武漢弘法,住蓮溪寺講經,由于抗日戰爭爆發,海公上師即率弟子們四十叁人,從武漢回到四川。
一九四七年,廣濟茅蓬當家妙蓮師來近慈寺,得知紮薩克仁波伽健在北京,即于一九四七年八月海公上師親赴北京,迎請紮薩克仁波伽到四川成都近慈寺,住譯經院。四八年仁波伽爲學藏文者講《現觀莊嚴略義寶曼論》,及主持譯經院翻譯。一九五零年春,海公上師又親送紮薩克仁波伽到北京,住菩提學會。一九五叁年春,仁波伽主動返回五臺山,仍住善財洞。積極向政府申請撥款修複寺廟,補塑菩薩頂及諸寺佛像及裝藏,並自出資金貼金。于一九五四年夏主持開光,同時還將自己珍藏的二十幅“唐卡”奉獻給菩薩頂,現仍在菩薩頂供養。一九五四年秋,紮薩克仁波伽到北京治病,于一九五五年初圓寂于北京,壽終七十叁歲。當時北京統戰部及有關單位開追悼會,極表哀思。海公上師奉班禅大師教囑,將紮薩克仁波伽的紅色舍利及骨灰迎回五臺山,請羅喇嘛塑像,並裝藏貼金開光,供奉在下善財洞,不幸“文革”被毀。
紮薩克仁波伽是愛國愛教的高僧。在抗日戰爭時期,常與晉察冀邊區新四軍政府及五臺當地領導,磋商抗日救國策略。抗日戰爭勝利後,一九四五年到內蒙正黃旗阿不迦寺修持,傳法講經,其後又回到北京菩提學會。解放後協助政府恢複五臺山寺廟,任山西省人民代表,山西省政協委員。任中國佛教協會籌委會委員,爲中國佛教協會發起人之一。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喇嘛一生多問勤學,專心觀修不懈,生活簡樸,遠疏利益,學而不倦,教誨弟子不厭。喇嘛之法難以盡述。此《回憶錄》謹依:36年在五臺得喇嘛十叁尊灌頂弟子--請佛老和尚,他也是從五臺就依止海公上師唯一健在的一人;及依止喇嘛的隨侍翻譯度語的弟子--降巴,他們二人回憶口述;及依《山西文史資料》“山西五臺高僧名僧業績”94期專刊,記紮薩克業績;以及本人47年至50年在近慈寺,從53年春至54年秋,在五臺山善財洞,依止喇嘛座前聞法受教,親見事迹,僅略總和而記此文。1995年的今天,正是喇嘛示寂四十周年,亦是本人離五臺山叁十九年,又重返五臺山講學之時。由于思念喇嘛之法恩,固訪問舊友請佛和降巴,而略作此文,作爲自己修善知識,念善知識教誨之法恩,以策勵自己修學之示範。
任傑居士一九九五年夏于五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