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路——--說錢財
君岡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總有一些事物與你同行。有些事物令人喜歡,有些則令人害怕,但這常常無法選擇。過去有俗話說:“什麼都可以有,病不能有;什麼都可以沒有,錢不能沒有。” 現在又有高人說出了“金錢不是萬能的,可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足見錢財在人心目 中占有的地位。
盡管如此,人們對錢財自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追求它,有人痛恨它,有人看重它,有人鄙薄它,也有人嘴裏說它髒,心中常思量。不過在有貨幣交換的社會裏不論哪一種看法,都還是離不開它。
佛教如何看待錢財呢
對于正信的佛教徒來說,錢財與一切事物一樣無常,只有用掉了的錢才是堅固財。因爲用掉了的錢發揮了作用,種了因,會結果。放在那裏的錢是不保險的,會受到貪官汙吏,水、火、風、震等災害,或遇到盜賊,刀兵戰亂及不肖子孫的揮霍浪費。這真是智慧的看法!
會用錢財的是財産的主人,守著錢財是的財産的奴隸。人都願意當財主,誰想當財奴呢
有了錢財要善用,也要明白今日之福報必有過去造福人群的福業,今日如不播種福田,廣結善緣未來是不會有福果的。明白這種道理的人有錢有得可愛,只知貪財的人往往面目可憎,令人生嫌。結不了善緣,有錢又有何用?佛教講究布施。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舍一得萬報。但這不是“一本萬利”買賣的概念, 而是從在世間財的施舍中得到智慧法財。
當今時代許多人爲錢財所困擾,究其根本就是沒有認清世間財的無常,被錢財所支配,做了錢財的奴隸。
人一輩子最終總要有一次大布施,這時不論有多少錢財都得舍去。平時經常施舍的人,這時比較輕松,而一生積攢錢財的就會有難以割舍之情。可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想拿也拿不走啊!
我絕不是在這裏唱高調,說不近情理否定錢財的話。我只是想說人身難得,應該身心健康地生活。要做到問心無愧,心安理得,追求人生的真谛。財物只爲真正需要而取,絕不爲貪欲所誘惑去追求。“君子取財,取之有道。”同樣君子用財也該用之有道,爲供養父母,爲培育子女,爲家庭生活,爲社會福利而取財、用財,那自然是有道的。
對于佛教來說人生最關鍵的是行善、製惡、淨化意念,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服務于此的。《叁個和尚新傳》裏小和尚所講的一個故事,對我很有啓發。古印度的濕婆大神讓一位爲求福報而布施的婆羅門去向苦行者薩坦那要福報。薩坦那一無所有,把自己拾到的點金石給了他。婆羅門用點金石點了鐵鎖,鐵鎖立時成爲金鎖,婆羅門大驚,眼望西方昏黃的落日,他忽有所悟,他拜倒在薩坦那腳下,求他傳授有點金石卻輕視黃金的秘密。
我想如果需要黃金我們可以用它來辦事,但那只是爲了辦事,並不是爲了擁有黃金。
有取用錢財的本領,又不重視錢財的秘密在于破除貪心,慈悲喜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