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是耶?非耶?(君岡)

  是耶?非耶?

  君岡

  一位藝術家說了一件小小往事,他年輕時留學法國,在他老師家中見到一幅中國古畫很美。但落款已模糊,不知作者爲何人。他對老師說:“真可惜,看不出這是誰畫的。”老師答:“我只要感到這畫美就行,誰畫的不重要。”我想這是因果,只要緣不盡,它總在那裏,緣盡了,畫不在了,仍會存在于見過的人意識之中。說給別人聽,聽者也會有感,這就是我當時的感受。同時,我又感到作者的名在這裏並不重要,它已溶入因果之中。

  說這樣一段玄玄乎乎的話,是爲了一件不久前發生的事。

  一日有朋友電話中問我:“你是否鑒定過弘一大師畫的羅漢圖?”我道:“不可能!我對弘一大師很敬仰,但並無研究。我對好畫很欣賞,但並不懂個中叁昧,怎麼能鑒定?”電話中人笑道:“人家在文章中寫了你的名字。”我大吃一驚,急忙趕去索看文章。還好,他只提到我曾參與過鑒賞,並無鑒定之說。但我仍不能釋然,因爲他把我的名字與柯文輝、史樹青、張人希、石開、豐一吟、及弘一大師的孫女們排在一起。這些名人有的確實是研究弘一大師的專家,有的是與大師有密切關系者的後人,我除了曾在一旁觀看羅漢圖外,完全說不上鑒賞,名列于此實在不敢當。

  給我打電話的朋友對此畫是否弘一所繪,深表懷疑。我雖不敢說是道非,但因未見過多少大師的繪畫,沒有可比性,只是心下傾向他的觀點。不過,這些羅漢圖我還是比較欣賞的。

  因提到了我的名字,便有人建議我寫篇文章,考慮到種種因緣未敢動筆。

  不久我又看到了相同的羅漢圖,作者也是一位名人,卻不是弘一大師,那位推薦此畫的人介紹是清宗室恭親王之後,末代皇帝溥儀之堂兄溥儒。

  弘一大師如今是很被重視的名人,不過這並不是他本人的心願。他早已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大名人,而他抛開這一切遁入空門,成爲一代律宗大師。這過程中的內涵絕非一般,值得我們細細參學。他之所以被今日文壇、藝壇如此關注,和他曾是富家公子,又是戲劇、音樂、繪畫的才子,終于棄舊業而不再作,給人帶來種種遐想所致。

  溥儒我不太了解,作爲畫家據說可與張大千比美,有“南張北溥”之說。可是今天介紹時突出的是清宗室愛新覺羅氏的關系,這不能不說與今天某些形勢有關。這反映了名的虛幻性。至于這幅羅漢圖究竟是誰畫的,弘一?溥儒?可能都不是。那爲什麼會署他們的名而且都有題字或印鑒呢?這或許就叫“名人效應”。我說過我對這羅漢圖比較欣賞,但我認爲畫要沾名人的光,是畫的悲哀。

  說到這裏便要回到本文開頭了,藝術家說的“小小往事”是文化;研究畫家是學術;出版,推銷名人作品則涉及到市場,這是各自不同的因緣。在當前提出“文化産業”的背景下這些很難分清。

  我無意弄清這些關系,個人認爲只是欣賞而不追究何人所畫是很自然的個人愛好,無損于他人不應幹預。我喜歡這種態度。

  仔細分析,尋求資料,引經據典,屬于學術討論,自該百家爭鳴,也不需幹涉。只是我本人無意參與。

  將有爭議的作品出版發行,公諸于衆,則必須慎重,應該將其來龍去脈的因緣詳述出來,不然會引出別樣的因果。

  因果我是堅信的。

✿ 继续阅读 ▪ 經幡的意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