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譬喻故事(宏明)

  譬喻故事 

  宏明

  譬喻故事是佛典翻譯文學的重要部分,它的使用不僅使佛典的文字生動活潑,同時也增強了佛典整體的文學色彩。在釋尊的十二分教中,阿婆陀那(即譬喻)被分爲專門的一類,幾乎大小乘的任何一部經典都有生動的譬喻故事。如著名的法華七喻是其中的典型。此七喻即: l火宅喻(第叁品); 2窮子喻(第四品): 3藥草喻(第五品); 4化成喻(第七品); 5衣珠喻(第八品); 6少父老子喻(第十五品); 7良醫留藥喻(第十六品)。此七喻幾乎每一個都被廣泛的流傳和引用了。道宣律師在其所作的《妙法蓮華經弘傳敘》中這樣說到: “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系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並贊歎這些譬喻是“詞義宛然,喻陳惟遠”,認爲都是釋尊大慈悲心中所流露演化的,所以能夠經久不衰,廣爲流傳。

  七喻中,火宅喻和化城喻流傳最爲普遍,每一位接觸佛法的人大多耳熟能詳:

  火宅喻又名叁車喻,大意是說一位大富長者,有一座舊房子,久不住人,枯朽腐敗,梁棟傾危,房中有許多怪獸所居,房子又燒起了大火,真是岌岌可危。這時長者突然聽說自己的孩子們在火宅中遊戲,十分著急,奔進火宅,勸之令出。無奈諸子年幼,不知危險,反以爲樂,不肯出離。長者以智,用叁車爲誘,“騙”令諸子出離火宅。

  于中叁界喻火宅,叁車喻叁乘,諸子喻衆生,長者喻釋尊,以智慧引導衆生令出離叁界。以此爲喻生動地揭示了“諸行無常”的教義,從中形象的刻畫了衆生的愚癡不明,深刻地表現了釋尊慈父般的悲心切願和大智權巧。這樣的比喻,就比枯燥的直講教義要深刻、生動得多。從這個故事中還可以體會出另一層深刻的寓意:長者雖有力而不用, 只是以方便勸令諸子出火宅, 究竟能否出離火宅,還是要靠諸子自己是否願意。這就在暗示我們:諸佛世尊雖有大力,然而不能代衆生修行,只能以種種方便教化引導衆生,而真正的解脫是要靠衆生自度的。釋尊也常自喻爲老師、爲醫王。只能指示道路和因病與藥,而行與不行和是否服藥還是要看個人自身。

  其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火宅的情況: “于後火宅,忽然火起,四面一時,其焰俱熾,棟梁椽柱,爆聲震裂,摧折墮落,牆壁崩倒”把大火焚燒宅屋的場面情景刻畫得十分生動形象,具深厚的文學感染力。

  化城喻品中,把長遠的佛道比喻爲五百由旬的長路;把教導施化的釋尊比喻爲帶領衆人尋寶的導師;把寶所比喻爲成佛:把求佛道的行人喻爲尋寶者;把欲退墮的行人比喻爲半路退悔的尋寶者,把二乘的聲聞緣覺果比喻爲導師方便所化的大城。

  意思是:釋尊施法教化,希望一切衆生都能達到最終之極果成佛。但衆生心志下劣,半路退悔。故釋尊憫念衆生,方便施設聲聞緣覺果位,令暫得休息。而最終目的還是在開權顯實,使皆得成佛,說明二乘果位只是釋尊施設的方便,是不究竟的,應當舍棄,而趨向于無上菩提的佛果。

  這種譬喻的方法是直白講說無法比擬的,譬喻故事是佛典翻譯文學最爲普及、最受歡迎的部分之一,也是施行教化中最爲有效的方法。佛典中大量運用這些故事的理由主要也就在這裏。

  由以上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法華經》中的譬喻具有生動活潑、貼近生活、寓義深廣的特性。且比喻之量多且廣,比喻的內容也不重複出現。有濃厚的文學氣氛。這種被稱爲譬喻的佛典故事,一方面對于佛教的弘傳起者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形成的這種獨特文學,在文學價值上也不容忽視。

  摘自《清雲法雨》2007年第2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