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究竟的“舍”(韓鳳鳴)

  什麼是究竟的“舍” 

  韓鳳鳴

  佛教認爲,人類的解脫是個不斷舍去妄想的過程,舍識、舍欲、舍身、舍法等等,至于到達無心無著的純淨。這種舍不是簡單的抛棄,而是正見。但怎樣處理對“佛法”的舍呢,怎樣面對佛教自己的“解脫論”

  都知道,學佛求解脫,首先是一個“取”的過程,最初都有一個“學”的過程。佛教認爲,要處理好“取”與“舍”的關系,學佛者最初對佛法“取”是爲了最後的“舍”,真正的“取”佛法的過程是個在心裏不斷“舍”去世俗束縛的過程,到種種束縛都舍了。真正的佛法也就會了,這時的舍就是真正的取。真正通達佛法了,必然是一個內外大“舍”,到達清淨,這就叫解脫。

  具體說,我們在佛法中求解脫,必然先有佛法的基本智識,這是入門的必要。隨著修學的深入,所學所取的東西漸漸地對心中與已有的東西發生了作用,心靈開始起了變化,漸漸地認識到了一切事物和認識的根本道理,即是漸漸有了輕松明晰的感受。後來這種感受就趨向于“空”“舍”,漸漸地舍去惡,舍去善,舍去學,舍去舍,後來佛法也沒有了,剩下一片光燦燦的大好世界,就是達到了”究竟”境界。

  一般社會所贊揚的道德、善舉,以及佛教爲方便而立的善業,清淨,涅槃等,也要隨著大舍而舍去。人間的善業、福德雖是正當的,是人類生活必須求取的,這僅限于世俗生活的利益和價值,以解脫者的眼光來看,人間的德業追求是無止境的,同樣具有苦海無邊的性質,在根本上是不究竟的。所以,用福德的積累來評價人的價值,不僅是不對的,而且是走錯了方向。達摩大師說梁武帝寫經造像“並無功德”,是從心地說的,對解脫來說,福德只是資糧,同時也是拖累,最終要舍去,“法”也要舍去,無有解脫,無有涅檗,佛門說“欲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佛法的“不二”性是以空、舍爲基礎的。

  經驗世界、理性世界與真如是同一的,只是因“見”而有別,由別而有不同的名相。在解脫者看來,解脫的方法、解脫的過程、解脫後的境界都有一個“不二”的特點,世出世間是不別的,不僅其差別不存在,一切關于“不別”的描述也都是不恰當的。所以,更深一層還要合去對專事“差別”的文字和思維的內在依戀,直趨佛陀所示的“如”的真實境界——當然這是不可思的。解脫的心是空明的,我們的歲月,歲月中的事物,歲月和事物的種種痕迹,一切都是活活潑潑的自在,在自己本來的位置上。然而,一切也都處在言說世界裏,一切都是言說:一旦言說成了世界,世界就是有形式而刻板的;一切因言說而具有的事物都是決定、有限,分割了的東西。解脫就是要從這裏開始,要解除語言的定義,解除確定性,脫離對主觀世界的形式的依靠,擺脫用語言思維的習性,到“性空”裏過著清淨的生活。這裏的語言、汙染、真如都是空的,心無挂礙,心是自在的、解脫的。

  千萬不可用“發展”的眼光看,認爲人的心體先有一個自在的“淨”體,然後被塵世事物汙染,再去修行,轉染成淨而得解脫。不二的原則總是佛法的一般,染淨之“轉”是不存在的。煩惱與菩提之間的“修”也是多余的,沒有真隔,只是“念”轉。現象都是假名相,理論是假名的世界,“假名相”即是正觀成就,當認爲“假名相”的認識也是多余的時候,真相就顯現了。還是《心經》概括得好,無知亦無得。解脫對“修行”的粘著,解脫對“解脫”的渴望,解脫對“解脫境界”的依戀,沒有解脫的時候是真的解脫。

  摘自《甘露》2005年第3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