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化度事迹
南亭法師
地藏菩薩的大悲、大願,我相信,只要是佛門弟子,沒有人不知道的。甚至地藏菩薩的名字,即使不是佛門弟子的教外人,也大都是知道的,因爲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力太偉大了。觀世音菩薩現叁十二應身、尋聲救苦的精神,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所宗奉與崇拜的,那麼,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偉大精神,正好與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尋聲救苦的精神等量齊觀,而爲我們佛弟子,所同樣宗奉的。
相傳,農曆的七月叁十日,是地藏菩薩的生日。這是一個誤傳,七月叁十日,實在是唐朝時安徽九華山肉身地藏菩薩的成道日。佛弟子對地藏菩薩的熱烈崇拜,實在由于肉身地藏菩薩,偉大的苦行所引起。今天雖然是國曆的七月月底,但農曆的七月,今天才初二。主辦本會佛學座談會的吳仲老,老早邀約我來講這個題目,想借此機會,使沒有弄明白地藏菩薩事迹的人,把它弄明白了。即使已經明白了的人,也可以多一次的熏習,使我們大悲、大願的種子,能很快地發生出嫩芽來。
尤其對于人民,乃至教胞們的拜拜,可以增加一點正確的常識。我現在把它分成幾段,略述如下:
一、釋地藏名
地就是土地,也可以說,就是我們腳下的地球。我們看人世間的萬事萬物,有沒有一件,不是出生于地;有沒有一件,不是依靠于地?所以“地”字的意義,是出生一切事物,荷擔一切事物。而且,如五谷、花木、瓜果之類,只要你種子、肥料、雨水的條件具備,它絕不會拒絕你在它的身上生長;也絕不會拒絕擔負你的重量。所以護國仁王般若經上說:“入理般若名爲住,住生功德名爲地。”華嚴經叁十四卷講初地菩薩的經文裏說:“願一切衆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叁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處、名色所攝,如是等類;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斷一切世間趣;令安住一切智慧道。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這是荷負義。
華嚴經講第四地菩薩的經文說:“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則能以十種智成熟法故,得彼內法,生如來家故。”這裏所說的地,就是我們的心地。
各位!我們能否認,我們是有心的嗎?人如果是沒有了心,則與木石無異。既然有心,我們就應該承認,心是萬能,心能出生一切,支配一切,負擔一切。所以華嚴經上又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十二因緣中的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就是說明,無明妄心爲生死之總因。雖然就世間法上,如五谷、花木,可以自爲因緣,如種子爲因,水、土、陽光、空氣等爲緣。但是沒有人爲的力量和衆生的業力,自然界的現象,絕不會安排得這樣條然不紊。出世間的無漏功德——如佛陀的智慧、辯才I——所産生出來的叁藏十二部教典,都是由于佛陀證窮此心,而後從無漏根本智所流露。所以世間有漏的生死法,和出世間的無漏功德法,都是衆生與佛陀的真、妄二心爲其主要因素。因爲衆生造生死因,受生死果;佛陀修出世因,往來叁界,化度衆生,這都是由于心力能出生,能荷負。因此,心理猶如大地。縱然有些經論上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以因果來說吧,如因中有果,則不須生果;因中如無果,則永遠不會生果。因、緣、自、他,皆不生果。然則果是無因而生的嗎?又不盡然。實在是因緣幻合,幻生諸法。這是因爲衆生的愚癡、無智,易于依言生執,死在文字、語言的句下。所以佛陀說:無法可說,無法可得;無有定法,名阿耨菩提。甚至連心的名詞,亦都予以否認。這是佛法的極致,我附帶說說的。心既能出生,能荷負,所以拿地來比喻它。這出生、荷負的功能,皆含藏于地,含藏于心,所以叫地藏。
二、佛陀時代的地藏
地藏菩薩的來曆,當然是出于地藏本願經。還有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也可以做參考。不過占察經,有人說它是僞造的。我們如果要以凡夫知見,打破砂鍋問到底,地藏菩薩姓甚名誰,籍貫是那一國、那一州縣,是男是女,兄弟姊妹幾人,那就成爲笑話了。所以地藏經上,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譬如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有塵數,盡充爲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千倍多于上喻。”按:仁王般若經上說,初地以上的菩薩,離色煩惱縛,得色自在;四地以上的菩薩,離心煩惱縛,得心自在。十地菩薩能于億數的恒沙佛土化導群生。地藏菩薩已于久遠劫以來,證得十地的果位,以變易身分化十方。如果我們一定要問他的姓名、年齡、性別、籍貫,等于敲冰取火,顯得多麼愚癡啊!所以我們對于地藏菩薩的認識,只有信仰他是十地菩薩的地位,不同凡夫受血肉身,有拘束性。他以變化身,在天現天,在人現人,是和觀世音菩薩一樣地隨類化身。所以不可以凡夫的心理,問他個究竟如何如何。若論地藏菩薩的遠因;那在地藏經上說得很明白:過去久遠不可說劫以前,菩薩曾爲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佛告之言:“欲得此身,當需久遠度脫一切苦惱衆生。”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劫,爲是罪苦衆生,廣設方便,悉令解脫,我方成佛。”這是地藏菩薩發願修行之最初的曆史。于中曾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像法中,爲婆羅門女,是一個十足的孝女。又于無量劫前爲小國王,曾發誓願:“若不先度罪苦衆生,令其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于此可見,地藏菩薩在發願之後,始終是以犧牲自己、度盡衆生、而後方成佛道的大悲願行,超過其他菩薩的。
叁、唐朝時代的地藏
宋高僧傳上有釋地藏傳。說釋地藏是新羅國王的族屬。新羅,就是現在朝鮮的一部分。釋地藏生來,就聰明過人,身材高大,力氣也很大。他在讀遍了儒家、道家的書以後,覺得皆不夠味。後來讀到佛經,乃以爲:“六籍寰中、叁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乃剃發出家,誓志學佛。又以爲,新羅的佛法出自中國,乃航海至中國,參禮名勝。他遊到安徽的九華山,認爲,是不可多得的勝地。在一個峰頂上,選擇了一塊向南的平地,土色、泉水都相當好。于是晏坐其中,淡泊度日。曾經爲毒蟲所螫,端坐不顧。忽然有美婦人,作禮饋藥,並向他道歉說:“小兒輩無知,乃傷尊體,願出甘泉以補過。”師視左右,果有泉水流出,潺潺有聲。後人以爲,這是九子山神,現泉水以供衆的。唐肅宗皇帝至德年初,山下居民諸葛節,率父老登高遊覽。到深邃處,惟見釋地藏閉目石室。石室中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許白米。這大概就是他的生活。這許多人相與驚歎說:“和尚如斯苦行,而無居處與供養,這是我們山下人的罪過。”于是大家集合資金,選購材料,沒到兩年,就建築成一座很大的寺廟。寺廟既成,消息傳至新羅,同鄉、同族,慕道心切,相率渡海而來。徒衆漸多,資糧可敷。師乃掘石得土,土色青白。大衆就以爲食,而不以爲苦。這些人都是重法、不重食的。他方遠處稱他們爲枯槁衆。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夏,(計算年代似有錯誤),忽召衆告別,但也不說,那裏去。只聽山鳴石隕,衆藏哀嚎。師于是跏趺而滅,時年九十有九。徒衆斂屍于龛中。及叁年,將入塔,但見顔貌如生,因而爲建塔于南臺。南臺爲師晏坐之地,至今香火綿延不絕。
神僧傳又有一說:佛滅度後一千五百年,菩薩降迹于新羅國王家,姓金,號喬覺。唐高宗永徽四年,廿四歲,祝發出家。攜白犬善聽,航海而來中國。至江南池州東青陽縣九華山,端坐九子山頭七十五載。至開元十六年七月叁十夜成道,計年九十九歲。又說:時有閣老闵公,素喜布施供養。每齋百僧,必虛一位,請山洞裏僧人足數。僧人向闵公乞一袈娑地,闵公許之。僧撤袈裟,乃遍覆九峰。闵公大喜,悉皆施舍。闵公之子因求出家,乃道明和尚。闵公亦隨之學佛,而師入定經二十年,至至德二年七月叁十日顯聖。信衆乃爲之聚資建塔,成大道場。
這兩種說法雖微有不同,但其人其事,都不是虛構,只以年湮代遠,傳聞異辭罷了!
四、地藏經的産生和內容
我們知道,有地藏菩薩,無異地是因讀地藏經。地藏經是因爲釋迦世尊,爲報母恩,升到忉利天宮,爲母說法,對文殊師利稱揚、贊歎地藏菩薩。由文殊師利與定自在王菩薩的請問,釋迦世尊敘述其往昔發心修行,與乎當中的的大悲、大願度生的偉業。地藏菩薩也雲集十方分身,共到忉利天宮,受佛付囑,而顯其度生的悲願,直至彌勒下生,尚不能了。
至于觀衆生業緣品第叁,因摩耶夫人之問,說明閻浮提人因造不孝父母等惡報,而受苦無間。地獄名號品第五,因普賢菩薩之問,說明地獄名稱及其前因後果,以警覺世人。利益存亡品第八,更是將善惡因果垂涕而道,如說:“若是罪人隨業受報,動經千百歲中,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罪,墮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罪苦。”真是語短情長,用心良苦!其余如閻羅王贊歎、稱佛名號、咐囑諸品,皆是教人敬信地藏,積功累德,勉做好人。一本地藏經,可以說,是社會道德教育的課本。然而地藏經的譯文,並不見得怎樣高妙,而其彌入人心,不胫而走。于此可見人心之趨向了。
五、地藏經最重要的叁點
我剛才說,地藏經是一部最好的社會道德教育課本。這課本裏面,有叁點最重要:一是注重孝行,二是闡明善惡因果,叁是大悲、大願的菩薩行。
這課本在第一品裏,釋迦世尊說,地藏菩薩往昔爲婆羅門女。其母不信因果,毀謗叁寶,死墮地獄。婆羅門女賣去舍宅,廣求香花,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如來告以端坐思惟佛之名…
《地藏菩薩化度事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