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相對到絕對(善果)

  從相對到絕對 

  善果 

  佛法是依佛陀所證悟的境界而方便施設的。佛所證悟的是緣起的正法,本不可以言說來表示(絕對),但不說,不能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于是不得不方便假說(相對)。《中論·觀四谛品》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二谛就是一種巧妙的方法。

  第一義谛又叫勝義谛,指聖者自覺的特殊境界,非凡夫所共知的(絕對)。世俗谛是凡夫的常識境界,如世間各式各樣的虛妄流變的事相;凡夫所認識的一切,顛倒虛妄,本來不成其爲谛,因爲在凡夫的心境上,有著真實相現起,執爲實有,所以爲了隨順世間也就說爲真實。雖然從世俗谛上講,這一切是真實的,其實是不可靠的。佛陀告訴我們世間的—切假相都是虛妄不實,唯其認識到一切皆是虛妄,才能證得第一義谛,顯示聖者自覺的真實。

  世間有生就有死,有苦即有樂。這一切相對的事物爲凡夫所執著,于是無法從概念的束縛上解脫出來。因爲在相對的事物上産生執著,所以沒有辦法達到涅槃絕對境界。

  道家的絕聖棄智是相對,佛家的凡聖不二是絕對。老子認爲事物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的(這相似于佛教緣起理論),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等等,一方不存在,對方也就不存在;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對立並可相互轉化,認爲一切事物的生成變化是有和無的統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五章),都是相互對立而存在。又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相對的同時又可以相互轉化。佛家講凡聖同一、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中論·觀因緣品》開始就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只有絕對的境界,才是第一義谛的境界,才是平等不二。

  一切事物是相對的,人也是相對的,相對的東西,永遠也得不到自由,要被統治。人一生下來就被自然所統治、被國家民族所統治、被他自己的欲望所統治,甚至被人所統治,被兒女所統治,作爲絕對的統治者,所以人是最忠實的相對者。

  叔本華要否定人生,但結果是給人生所否定;尼采要肯定人生,結果亦是給人生否定;蘇格拉底要追求人生,認識人生,結果亦是給人生所否定。不同的人對人生有不同的看法, 但都落入了相對之中,有相對就會出現痛苦、煩惱、對立。

  相對之理可以用言語來诠釋;而絕對之旨,則非言語所能诠釋。雖然,相對之終止就是絕對的開始,故能夠窮相對之非,破相對之見的話,則絕對之旨就能顯現。其實相對界應該用相對來解釋,絕對界應該用絕對來表示。但相對界根本是相對的、假立的,解釋了等于沒有解釋;而絕對界本來不可用語言來表示,表示了等于沒有表示。

  相對就是世俗谛。又可叫有爲法、有漏法、現象世界。相對本來是沒有,因比較而有,相互依立,變幻不實,言語所能說明,故名相對。絕對就是第一義谛。又叫勝義谛、無爲法、無漏法。體絕對待,不假思量,超越時空,否定一切,而不被否定,非言語所能說明,離四句絕百非,乃最究極之真實,故名絕對。

  依相對的世俗谛,才能達到絕對的第一義谛。凡夫衆生,無始劫來被現象界的假立迷住,不知真相,強烈的我執起主導作用,不能觀照緣起事物的假有。佛法講相對的事物,即是相互依靠才能存在,既然要相互依靠就是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怎能是真實呢

  但有情衆生假如不依相對的道理,就沒有辦法理解絕對的境界,證得絕對的涅槃。所以,佛教的最終目的是絕對,但必須先要從相對逐漸到絕對。故《中論·觀四谛品》雲:“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谛,則不得涅槃”。因此看來,相對的東西雖無自性,然而還是從相對到絕對,在相對的過程中到絕對的解脫上。且不能認指爲月,亦即不可有定性執見。指(相對)只是達到看月(絕對)的目的,月既見則指要忘,如莊子所說“得魚忘筌”。叁藏十二部只是爲到這絕對之方便,示月之所在。如果但見于指而不見于月,或誤認爲指即是月,則指不但無功,反將成爲障礙。《金剛經》說:“如來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故相對之理最終是爲顯絕對之境。

  在相對的世俗谛上,色就是色,空就是空,色空絕不能相互混淆。而在絕對的第一義谛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達到平等一如,就是二者的統一,即是絕對。佛對執空者說有,對執有者說空,都是相待假名,無有自性,但看似對立,同時又是統一的。對空說有,對有說空,談空不住空,聞有不著有,“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空有四通,相即無礙,超越一切言語教相,是最極之絕對。

  相對是因對比而有,如生與滅,有與無,善與惡,美與醜……。通過對立而存在,這就說明相待的東西是無有自性,必須依靠一方,兩者才能相互存在,若離了任何一方則一切不成。此即說明相對的事物皆是無常,沒有自性。只有絕對的事物,才能超越思想感覺作用,超越無始無明之境,所以就無生滅、真妄、善惡、美醜等相,無有交易,無能否定,如如不動,平等不二。

  能所是相對。有能相才有所相,所相因能相而有;離開能相,所相不得成立,所相沒有能相不成爲所相。能所對立,離開任何一方不成其爲能所。《中論·觀六種品》雲:“相法無有故,可相法亦無;可相法無故,相法亦複無。”可見因緣存在的東西都是沒有自性,現在既然沒有了相法,也就沒有了可相法,離了相可相以外,還有什麼東西是真實自體的呢

  所以,相對的能所是沒有自性的。而絕對的境界,是超越了能所對立,行于中道,法爾如是,契合如來本性。

  時空是相對,所以就有過去、現在、未來、生、住、滅、大小、長短、高低……。而絕對是超越了時空,沒有過去、現在、末來、生、住、滅、大小、長短、高低之分,不被時空所限製。這種相對的真理,只存于時間和空間之中,于某時某地爲真理,事過境遷,則非真理,是無常變幻,不是永恒的。而絕對之真理是超越時間和空間,于過去爲真理,現在亦爲真理,未來還是真理;于此地是真理,于彼地亦是真理,甚至在其它的星球世界,非世界,也無不是真理。此絕對的真理,即真如佛性,遍滿十方法界、虛空界。

  當我們否定它時,一妄一切皆妄;當承認它時,一真一切皆真。沒有離開相對,一切都是相對;已經進入絕對,則一切皆是絕對。所以說穢土即淨土,地獄即是天堂,煩惱即是菩提,衆生即是諸佛。相對即是絕對,一切平等不二,此即是絕對之最高境,是任何其它教派所不能及。

  總而言之,絕對之境,不是思想所能及,也不是言語所能诠,《圓覺經》雲:“以思量心測度如來境界,如取螢火以燒須彌山,終不能著。”故唯有遵照釋迦如來所悟的直接證入方法,沖破無明障褥,才能夠到達。到達之後,清楚明曉,言忘慮絕,謂之頓悟成佛。

  凡是一切的相對之境都是無自性,只是方便到達這一頓悟威佛的絕對境界而已。

  摘自《邢臺佛教》2003年第3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