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譚嗣同的“度社會”(陳堅)

  譚嗣同的“度社會” 

  陳堅

  譚嗣同已經不在了,其所生活的時代也一去不複返了,革命家譚嗣同的政治理想亦早已由其後人完成了。但是,佛學家譚嗣同所提出的“度社會”觀念卻依然還值得今天的中國佛教界借鑒和繼承(馮友蘭氏所說的“抽象繼承”)。佛學家譚嗣同不是和尚,他走的不是“皈依佛教”度個人的路子,而是“觀念佛教”度社會的路子。他結合時代的需要提出了“度盡苦厄,沖決網羅”的觀念,並用這個觀念來度中國社會,度中國人,以期他們都能起而參與維新運動。如果譚嗣同還活在今天,那麼他應該也會審時度勢地提出另一個基立于佛學的適合于今時之需要的觀念來度今日之中國社會。不過,這個任務只能由今日之中國佛教界來完成了,這就是中國佛教界的“觀念佛教”建設。

  今日中國佛教要獲得適應時代的發展,必須在已有的傳統的度個人的“皈依佛教”的基礎—I:大力發展“觀念佛教”。竊以爲,在今日社會,不管是一個普通的法師,還是一個住持,抑或是一座寺廟乃至中國佛教協會本身,都必須清楚地意識到其所面對的不僅僅是張叁李四之個人,而是整個中國社會,他(它)們要能提出既有佛學之意涵又能適應時代之需要的觀念來度今日之中國社會以使其變得更加和諧。當然要提出一個合適的能用來有效地“度社會”的觀念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因爲這個觀念如果只有佛學內涵而不合時代需要,那麼度不了社會;而這個觀念如果合乎時代需要但卻沒有佛學的內涵,那也不必由佛教界來越俎提出。總之,要提出恰如其分的能用來“度社會”的觀念,需要佛教界相關的人士的聰明才智。

  以曆史的眼光來看,譚嗣同乃是“觀念佛教”之始作俑者,後來在辛亥革命中章太炎步其後塵,亦在意用佛教之觀念來鼓動革命,至于衆所周知的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生佛教”,也可日之爲“觀念佛教,”,只是籠統了點,當然這種籠統在旋後的當代臺灣佛教發展中則被充實:佛光山之提倡“人間佛教”觀念,法鼓山之提倡“心靈環保”的觀念,佛教華梵大學之提倡“覺之教育”的觀念,皆是與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有著一定淵源關系的“觀念佛教”形態。不過“觀念佛教”在大陸的發展還比較薄弱,大部分法師和寺院沒有提出可以用來“度社會”的觀念,他(它)們那還只是在經營“皈依佛教”的“度個人”,而沒有很好地去發展“觀念佛教”的“度社會”。如果說在古代中國,佛教只要“度個人”就行了,那麼在當代中國,佛教就不能僅僅只“度個人”,還必須“度社會”,而且可能“度社會”還是更重要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中國古代只有過于具體的家、國以及空洞無物的天下、江湖,而沒有介于這兩者之間的“社會”亦即西方所謂的“市民社會”(梁漱溟的觀點),但當代中國卻是—個標准的“社會”。

  社會雖然是由一個個的個人所組成的,但社會並不等于所有相關個人的代數總和,它們有著本質的不同,盡管兩者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關聯。可以這麼說,一個—個地度盡13億中國人,或者說,13億中國人皈依了佛教,也並不等于是佛教度了中國社會;相反,假設說佛教用某種“觀念”度了中國社會,也並不意味著13億中國人都一定要是佛教徒。須知,“觀念佛教”的目標不是要改變人的信仰,而是要改變人的心態,它不在意于你皈不皈依,做不做佛教徒,它是要藉著人的心態的佛化而促進社會的佛化,從而人際和諧。可以說,“觀念佛教”中的“觀念”是沒有圍牆的無形的寺廟,是一座不收門票的開放的寺廟,所有的人,無論是何種信仰,都可以進來接受“觀念”之教化,批量批發,大化大同。

  摘自《靈山海會》2008年第1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