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色蘊▪P2

  ..續本文上一頁共成。成所引的成,是成滿義,由諸聖共許的因而成起言說,名成所引。外道執心,稱爲遍計,因彼執心而起言說,名遍計起。這世所共成等叁,即依世俗、勝義、有執而分。聖言等二,由情有順違,言成差別。這裏所說的聖以所言不虛,契實名聖,非是證果名聖。即聖言量,是可信的至實之言,故名聖言。非聖翻此可知。

  第八、香,是鼻根所對,鼻識所緣的境界。有好香、惡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變異香六種。通常以香爲臭的對此氣氛,實際說來,香亦攝臭,故說爲惡香。所嗅的氣味與鼻識結合的時候,對于五蘊有順適的作用,是爲好香;如沈麝等。所嗅的氣味與鼻識結合的時候,對于五蘊身起違逆損害的作用,是爲惡香;如腐穢的臭氣等。若所嗅的氣味與鼻識結合的時候,對于五蘊身沒有利益和損害就是平等香;如塊石等。俱生香即旃檀等,其香氣與本質俱時生起,故名俱生香。和合香即由各種香料和合製成的線香末香等。變異香即水果變異成熟而增盛的氣氛等。好惡等叁,若依境說好益惡損,平等雙非。若依情說,香臭具有益損的意義。前面所說的眼耳所取的色聲二境,都是有空間距離而緣取其境,鼻舌身叁識緣境的時候,都是合中取境,故說與鼻識結合而緣。關于香的建立,《瑜伽師地論》和《五蘊論》同舉好香、惡香、俱非叁種,《顯揚》說略有二類,好惡等叁,俱生等叁,共爲六種,與《對法》相同。《對法》立大種,如上所說,並以叁因相配。

  這六種香,都是實有,經論中沒有明文說香是假法故。問:好惡等叁,攝法已盡,何須更立俱生等叁呢?答:事類不同,安立初叁種:起用時別,複立後叁種。或將境就心,安立初叁種:忘心說境,複立後叁種。

  第九、味,是舌根所對,舌識所緣的境界。《對法論》立十二種:苦、醋、甘、辛、堿、淡、可意、不可意、俱相違、俱生、和合、變異,這十二種味,無文說假,故皆實有。《五蘊論》僅立苦醋等前六種,無有後六;《顯揚聖教論》中有可意等後六,沒有前六;《瑜伽論》第一卷立前九種,不立俱生等叁。諸論這樣不同的建立,並不相違,僅僅是總別的開合而已。苦醋等六種,是味的差別體相。可意等叁種,是味上損益差別的共相。俱生等叁種,是味上起用的差別相。總即別故,《五蘊論》不說後六種。別即總故,《顯揚聖教論》不說初六種。總別義具,《瑜伽論》、不說俱生等叁,可意等總已攝盡故。《對法》依有情、事相,起用時的差別,在可意等外,建立俱生等叁種;總別周悉,最爲無诤。並以叁因相配建立,故十二種味,不增不減。

  第十、所觸一分,是身根所對,身識所緣的境界。《對法》說二十二種:滑、澀、輕、重、軟、暖、急、冷、饑、渴、飽、力、劣、悶、癢、黏、病、老、死、疲、怠、勇。觸有二種:一能觸、二所觸。能觸中又二:一觸心所法,二能觸身根。所觸有二:一能造四大種,二所造觸處。爲了簡別能觸,故說所觸。所觸中有能造的地等四大,如前已說,這裏唯是分辨所造的滑澀等,所以說言一分。這所觸一分,《五蘊論》裏,列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饑、渴等七種。但有等字,若據《對法》,即等軟暖等十五法,總爲二十二種。《瑜伽論》第一及五十四、《顯揚論》第一等,除一二法外,大體相同。(《瑜伽》第一增怯立二十叁,五十四減暖急立二十,《顯揚》第一立二十二,有暖無軟。)《五蘊論》列七觸名中,前四種安置性字,後叁種則沒有性字:《瑜伽》第一列名中,也是在滑、澀、重、輕、軟五觸後加性字,其余的則都無性字。《瑜伽》五十四卷攝決擇分裏舉觸的依因也是這樣,《對法》列二十二觸,則都沒有性字。關于有性字無性字的道理,是因爲滑澀等是從自性立名,以滑即性,故言滑性。澀性等准例可知。其余觸法,皆從果上立名,所以不置性字。如《廣五蘊論》說:“暖欲爲冷,觸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稱……。欲食爲饑,欲飲爲渴,說亦如是。”這就是說,由內身有觸力令欲暖,有觸力令欲食,有觸力令欲飲,所令的欲名冷饑渴;即能令的觸從果爲名,名冷饑渴。因爲冷饑渴等相隱難知,若不約果以明其體,則無從顯現,故以因從果而立觸名。《對法論》以相故、摩故、稱故、觸故、執故、雜故、界不平等故、界平等故八因相配建立二十二觸,《瑜伽》五十四卷攝決擇分中說有諸觸建立的依因十八種。

  《瑜伽論》攝決擇分所舉的十八依因,是依大種六位差別而說,即一淨不淨位、二堅不堅位、叁慢暖位、四和合位、五不平等位、六平等位。隨其所應建立前觸,不增不減。

  第十一、法處所攝色,是意根所對意識所緣的色。略有五種:(1)極略色、(2)極迥色、(3)受所行色、(4)遍計所起色、(5)自在所生色。這五種色,是意識的所緣境,在十二處中的法處所攝,故名法處所攝色。這裏分別解釋如下:

  (1)極略色:《對法論》說極微爲體,即除迥色等余五色根五色境及四大種法處實色極微爲性。極是至義、窮義,略有二義:一總義,總略衆色分析至極微名極略色。二少義,分析眼等諸根色等諸境至極少處名極略色。略是總略,略色之極故不稱極微,而稱名極略。色即極略,或色之極略,故名極略色。

  (2)極迥色:《雜集論》說:“即此離余礙觸色。”以空界色極微爲體。即于空界明暗色析至極微總名極迥,故迥色即明暗色,但非一切明暗色都是迥色,因爲明暗色有兩種:一空一顯色,即在上的明暗,大虛空所現的明色。二迥色,即在下的明暗,屋宅等間所現的明暗色。

  (3)受所引色:《對法論》說:無表色爲體。無表總有叁種:一律儀無表,二不律儀無表,叁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表,皆以善惡思心所種子爲體。律儀是善;不律儀是惡;非律儀非不律儀是處中無表,即若有布施或打擊等是律儀不律儀所不攝業,皆是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收。但其思心所種子即屬于善惡類中,故沒有別的處中無表的思心所種子。律儀無表總有叁種:一別解脫無表,即七衆別解脫戒。二定俱無表,即八等至俱有諸有漏戒。此亦名爲靜慮律儀,色界戒勝故以爲名。叁無漏無表,即等至俱有的諸無漏戒。律儀無表、不律儀無表、處中無表,都是依發動和防止身語善惡的思心所種子上建立的。這思心所的功能種子,本來不是色法,就它所發動和所防護的身語色邊假說名色。思心所種子,是潛藏在心識中的功能。不能表示自己內心的善惡令他知故,所以名爲無表。約不能表示善惡業與所發所防的身語色二義,總合說名無表色。這些無表,爲受所引起。受是領受,引是引發,因教理或從師所領受其義,而引起發防身語色的思心所種子,是受之所引,故名受所引色。雖然定共戒、道共戒得不從他受,但約得定道的方便時亦從師教來說,亦名受所引。不律儀由自發誓定期,或從他受,皆是受所引。

  (4)遍計所起色:《雜集論》說是影像色,即散位獨生意識,通叁性能遍計度心所變的根塵而無根塵用,乃至水月鏡像等境,沒有實用的影像景色,就是遍計所起色的體。影像色境從能遍計度的意識所起,故名遍計所起色。

  (5)自在所生色:又名定果色,《雜集論》說以解脫靜慮所行境色爲體。解脫指四解脫,即四無色定。靜慮即四靜慮。即由殊勝的定力于一切境色皆得自在,隨意轉變色聲香味觸等境色生起。定通無擁滯障礙,若爲自在,果色從彼定力生起,故名所生,所生即色、或自在之所生色,故名自在所生色。

  這五種色,前四皆假。極微無體,由現行者的智慧分析粗色至最細邊際,建立極微,非爲有體。如《瑜伽師地論》第叁卷說:“複次于色聚中,曾無極微生,若從自種生時,唯聚集生或細或中或大。又非極微集成色聚,但由覺慧分析諸色極量邊際,分別假立以爲極微。”故極略極迥兩色俱是假有。據《成唯識論》說,無表是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成業論》也說依善惡二思種子未損壞位假立善惡律儀無表,故知受所行色亦是假有。遍計所起色是假無疑。定自在所生色,有實有假,聖者可變,皆能成實有用,極殊勝故。異生所變,唯令他見,不堪受用,故是假有。

  總上所說的四大種及大種所造的十一種色法,就是整個的色蘊。在《廣五蘊論》中,把它總略起來攝爲叁種:一可見有對色,二不可見有對色,叁不可見無對色。這裏所說的可見不可見,是指眼所見的色法爲可見,意識所緣爲不可見。有對無對,是說有能所礙者爲有對,非能所礙者爲無對。可見有對的色法,即顯色與一切的形色和表色。不可見有對,即眼耳等五勝義根,和聲香味觸。不可見無對,即法處所攝色。以《顯揚聖教論》十八卷說法處色有十二相中,第叁無見相等四無對相。又《瑜伽師地論》六十六卷:“問:世尊說有無見無對色,當言何等大種所造?答:若彼定心思惟欲界有色諸法,影像生起,當言欲界大種所造。若彼定心思惟色界有色諸法,影像生起,當言色界大種所造。”由這答中明定果色大種所造差別,故知法處所攝色總是無見無對。

  

《色蘊》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無爲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