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蘊
正果法師
受是領納義,這是一個領取納受所緣境界的心所,能生起欣求的愛欲。在我們所緣的境界方面有與我們身心上相違、相順和中庸的叁種,所以能緣的心上也就生起了苦、樂、舍叁種不同的感受。因此有苦樂舍叁受的差別建立,是爲叁受門。即領納相違境相逼迫身心,說名苦受;領納相順的境相適悅身心,說名樂受;領納中庸境相對于身心非逼非悅,說名舍受。對于樂受未得的時候,有希望和合的愛欲,已得有不願乖離的愛欲;于苦受未得的時候,有不願會合的欲,已得時有乖離的欲:于舍受起不合不離的非二欲。
諸論中又于苦樂兩受裏從所依根上分出憂受喜受,成爲苦樂憂喜舍五受門。從苦樂中分出憂喜,根據《成唯識論》卷五所說有叁個理由:一由逼悅身心的行相有所不同,逼悅于身上,說名苦受樂受;逼悅于心上,說名憂受喜受。二由無分別有分別的不同;即逼迫和適悅在前五識上,都沒有隨念分別和計度分別,說名爲苦受樂受;逼迫和適悅在意識上是有分別的,說名爲憂爲喜。叁由粗重輕微有差別,即在五識上的逼悅,都是粗重的。說名爲苦爲樂;在意識上的逼悅都是輕微的,說名爲憂受喜受。
爲什麼舍受不分爲兩種呢?因爲非逼非悅的舍相在五識和六識上都沒有差別,平等無異,所以不分。
總起來說,叁受是約領受義邊建立的,五受是約從根生義邊建立的。
又《對法論》在建立受蘊門中,依四因、五位、七類的差別,總說二十七受。第一位和第一類有六種:即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這是約所依的根生義邊來說的。第二位和第二類有叁種:即苦受、樂受、舍受,這是約受的自體而說的。第叁位和第叁類有六種:即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這是依五識相應的關系來說的。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這是依意識相應的關系來說的。舍心受並包括七八二識。第四位有第四和第五兩類。第四類叁種:即樂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樂有味受。味是貪著,有味受即自體愛相應的受。這是約攀緣自己內身起味著的染行相來說的。第五類有叁種:即樂無味受、舌無味受、不苦不樂無味受。無味是無貪著,即自體愛不相應的受,這是約緣慮自己內身不起味著的清淨行相來說的。第五位有第六和第七兩類,第六類有叁種:即樂依耽嗜受、苦依耽嗜受、不苦不樂依耽嗜受。耽嗜受是貪愛,耽嗜受即妙五欲愛相應的受。這是約緣外境欲塵生起雜染行相來說的。第七類有叁種:即樂依出離受、苦依出離受、不苦不樂依出離受。出離是不貪愛、出離受即貪愛不相應受。這是約緣慮外境不生貪愛的清淨行相來說的。
總上五位七類共計二十七受,由四因建立,所以不增不減:(一)由所依故,建立第一位的六種,即約生起受的所依六根建立六受。(二)由自體故,建立第二位的叁種,即依苦樂舍叁受的行相類別顯示受的自體。(叁)由集所依故,建立第叁位的六種,集是總攬義,總攬別法爲一,故名爲集。集五色根類,總名爲身,集六七八叁心根類,總名爲心,從色心二種所依生起身心二受:即集色根所依建立樂苦舍叁種身受,集無色根所依建立樂苦舍叁種心受。(四)由雜染清淨故,建立第四位的六種,和第五位的六種,染是有漏,清淨是無漏。雜染與清淨,各攝兩門,雜染中攝第四位中的樂有味受等叁種,和第五位中的樂依耽嗜受等叁種;因爲有味與耽嗜,俱是雜染行相,僅僅是從緣內身和外境的不同上分爲兩類,所以都在雜染門中所攝建立。清淨中攝第四位的樂無味受等叁種,和第五位中的樂依出離受等叁種,因爲無味與出離俱是清淨行相,僅僅是從緣內身和外境的不同上分爲二類,所以都在清淨門中所攝建立。這五位七類由四因建立的二十七受,又可總爲八義:(一)約根生義說眼觸所生受等六種,(二)約自體說苦等叁種,(叁)依五識身相應說樂身受等叁種,(四)依意識身相應說樂心受等叁種,(五)約緣內身染行相說樂有味受等叁種,(六)約緣內身淨行相說樂無味受等叁種,(七)約緣外境染行相,說樂依耽嗜受等叁種,(八)約緣外境淨行相說樂依出離受等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