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所法▪P3

  ..續本文上一頁爲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爲業。苦就是叁苦,皆生于嗔。憎恚的唯是苦受;樂受乖離的時候,嗔心亦依之生起。苦具即一切有漏及無漏法。凡是能生苦果的法,皆是苦具,依之生嗔。有漏順苦法,正是苦具。無漏雖然不是隨順的苦具,但從與邪見等俱起緣無漏生苦來說,則無漏法亦是苦具;如憎嫉滅道二谛,毀撥無漏,即招惡趣苦果,故亦說無漏爲苦具。凡是嗔心生起,即障礙無嗔,必定令身熱惱,心不安甯,不能寂靜,起諸惡業。所依即嗔自體;不安穩及惡行是能依。能依依所依生起,故論說“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爲業”。

  (3)癡:于諸事理,迷暗爲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爲業。癡即無明,獨頭無明迷理,相應無明迷理迷事。總由無明,對于四谛、業果、叁寶等理事愚迷暗昧,生起疑惑,引起邪見,毀撥爲無,其余貪等煩惱次第生起,造諸惡業,乃至招感後有苦果,生諸雜染。所以癡爲一切雜染法生起的所依。

  (4)慢:恃己于他,高舉爲性:能障不慢,生苦爲業。從根本上說,由有我執故心高舉,于殊勝的功德法,和有功德的人,心不謙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痛苦。所以說生苦爲業。不慢即善心所中慚一分攝,若崇重于他,即不起慢了。慢障不慢,亦即沒有崇重賢善的慚心之故。

  這慢有七種和九種差別,依于下中上叁品及我處與德處五法上生起。

  七慢即[1]慢、[2]過慢、[3]慢過慢、[4]我慢、[5]增上慢、[6]卑慢、[7]邪慢。依下品及中品處,生起第一“慢”:于劣計己勝,于等計己等,心高舉爲性。依中品及上品處,生起第二“過慢”:于等計己勝,于勝計己等,心高舉爲性。依上品處,生起第叁“慢過慢”:于勝計己勝,心高舉爲性。依于我蘊處,生起第四“我慢”:于五取蘊隨計爲我、我所,心高舉爲性。依辨勝德處,生起第五“增上慢”:于未得的增上殊勝所證之法,及雖得少分,于所未得,謂我已得,心高舉爲性。增上殊勝所證法,指聖無漏果,及叁摩地等超過常人的法,未得謂得,而自矜倨。依上品處,生起第六“卑慢”:對于他多分殊勝功德,計自己僅少分下劣,如是心高舉爲性。依辨勝德處,生起第七“邪慢”:自己實在沒有功德,妄計自己有功德,如是心高舉爲性。

  第五“增上慢”與第七“邪慢”,都是于未得的功德處生起。這有什麼差別呢?有叁種差別:(一)增上慢于他相等功德或他殊勝功德生起,邪慢是于無功德處生起。(二)增上慢內外道皆起,邪慢唯外道起。(叁)增上慢異生聖者皆起,邪慢唯異生起。

  九慢在大乘不見文說,唯小乘中建立。如《俱舍論》第十九卷說:“然本論說慢類有幾:(一)我勝慢類,(二)我等慢類,(叁)我劣慢類,(四)有勝我慢類,(五)有等我慢類,(六)有劣我慢類,(七)無勝我慢類,(八)無等我慢類,(九)無劣我慢類。”這九種慢,從前七慢中的慢、過慢、卑慢叁種分出。過慢、慢、卑慢,如其次第即前叁種。卑慢、慢、過慢,如其次第即中叁種。慢、過慢、卑慢,如其次第即後叁種。這裏把七慢九慢的差別。(5)疑:于諸谛理,猶豫爲性;能障不疑,善品爲業。依《瑜伽》五十八卷,說疑有五相差別,即于他世作用(從此世往他世的作用)、因、果、四谛、叁寶中,心懷猶豫。這裏說諸谛,亦攝盡《瑜伽》所說的五相。因爲谛是真實義,他世作用等皆是真實事理,即緣事緣理俱起疑惑。由有疑故,令慧于事理不決;懷猶豫心,則善法不生,故論說障不疑及善品爲業。

  (6)惡見:于諸谛理,顛倒推度,染慧爲性;能障善見,招苦爲業。惡有兩種意義:(一)善惡相翻的惡,則唯是不善。(二)毀責名惡,則惡通有覆無記。這裹所說的五見皆名爲惡見,是毀訾名惡的意思。于諸谛理顛倒推度,即唯迷于理,由染汙慧顛倒推度而起惡見,因而障礙正慧的善見不生。由分別的惡見發起招感苦處的業,故惡見者,多生于苦。所以論說招苦爲業。

  這惡見的差別相有五種:

  1。薩迦耶見:于五取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爲業。薩迦耶見就是身見,經部師說名爲身見,有部師說名有身見,大乘義說爲“移轉見”(我境有轉變,所以能緣我見得移轉名-成唯識論述記義演),包括我我所見,或總緣五取蘊起,或別緣五取蘊起,通俱生與分別。以這我見爲所依的根本,諸見得生,故說一切見趣所依爲業。趣就是所歸處的意思。

  這薩迦耶見的差別行相有二十句、六十五句等分別起所攝。二十句如計色蘊是我,我有色,色屬我,我在色中,一個蘊有四句,五個蘊就成爲二十句。二十句中,五句是我見,十五句是我所見。爲什麼五句是我見,十五句是我所見呢?因爲第一句計爲我,余叁句是相應我所,隨逐我所,不離我所,故十五種是我所見。六十五見是約蘊處界來分別,如以五蘊來分別,以色蘊爲我,余四蘊各有叁所,即計爲我的纓珞(莊嚴),我的僮仆(服務人),我的器具(所依托的東西),即有十二句;色蘊爲一我,總起來爲十叁句;如是五蘊總起來有五個我見,六十個我所見,共爲六十五見。這二十句和六十五句,都是分別所起,不是俱生我見;因爲俱生我見,不分別起計故。

  “叁我所”即:初想應我所,次隨逐我所,後不離我所。

  “各有叁所”即:我纓珞,我僮仆,我器具。

  2。邊執見:謂即于彼,隨執斷常,障處中行,出離爲業。由于前我見,執我已,隨逐我見之後,生起邊見,執爲斷常。由有這斷常的邊見,就障礙了非斷非常而說有因果處的中行道谛,及出離的滅谛。這是邊見的總相。

  邊見的差別行相如《成唯識論》卷六說:“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四編常論,一分常論,及計後際有想十六,無想、俱非各有八論,七斷滅論等,分別趣攝。”這文中所說的邊見差別攝六十二見中四十七見,即四編常論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論,四十見是常見,七斷滅論是斷見;“等”字是等取十四不可記事中,四常等是常見,無常等是斷見。除邊見等四,它是屬邪見所攝故。如來死後四中,亦有等是常,非有等是斷,命一身異等是我見。這六十二見皆唯是分別所起,所以論說分別趣攝。唯苦谛斷,緣苦谛爲我,增長邊見,隨我斷故。詳細的解釋,可以參看《成唯識述記》卷叁十六,《瑜伽師地論》第六、第七、第八、第五十八、第八十七等。

  3。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余邪執。如增上緣,名義遍故。謗因即撥無善惡業因行,謗果即撥無善惡業行所招的異熟果。謗作用是謗無此世他世、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等,即撥無從此世間往他世間的作用,謗無父母的作用。父母各有二德:(一)可敬福田。若供養奉事,增長福業;若殺害損惱等,成大重罪。(二)任持相續。即托父親的種子,母親能任持相續生長。撥無化生有情(中有身),即謗結生相續的作用。謗實事,即否認世間有真阿羅漢等。除此所說謗因果等外,五見中凡非其余四見所攝的一切邪執,都在這邪見中攝。這有兩種意義:(一)名寬。不正名邪,一切不正的見,皆可入這邪見所攝。(二)義遍。諸邪解的見解,皆可攝入這邪見中。如四緣中的增上緣,因等叁緣所不攝的法,皆可在增上緣中攝的道理一樣。

  這邪見的差別行相,如《成唯識論》說:“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二無因論,四有邊等,不死矯亂,及計後際五現涅槃(參看前六十二見表)。或計自在(自在天)、世主(大自在天)、釋(帝釋)、梵(梵王),及余物類(自性等),常恒不易;或計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橫計諸邪解脫;或有妄執非道爲道。諸如是等,皆邪見攝。”二無因論唯是集谛下邪見,五現法涅槃唯是滅谛下邪見,迷有漏因,迷涅槃果故。有邊無邊等四,是苦滅二谛下邪見,迷有漏無漏果生故。不死矯亂,通四谛下斷問答四谛及迷四谛故。計自在世主等常恒不變,是計苦谛下邪見。計非道無道,是道谛下邪見。“諸如是等”的“等”字,等取十四不可記中有邊等四,是這邪見中攝故。詳細的解釋,可以參看《成唯識論述記》卷叁十六,《瑜伽師地論》五十八、八十七等。

  4.見取:謂于諸見,及所依蘊,執爲最勝,能得清淨;一切鬥爭所依爲業。取是執取義。即于身、邊、邪等一切惡見,及惡見所依的五取蘊,執爲最殊勝,是能得涅槃清淨法的因,是爲見取。由這惡見取著,各各互執爲勝,一切外道的鬥爭因此而起,故見取爲鬥爭的所依。若執非惡見及眷屬外的余法爲殊勝,能得涅槃;或但執爲殊勝,而不計爲能得涅槃清淨法的因,則是邪見,而非見取所攝。應知執一切惡見及眷屬爲最勝(唯此真實,余皆虛妄),而又是清淨因才是見取相。

  5.戒禁取:謂于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執爲最勝,能得清淨;無利勤苦所依爲業。即對于依隨者見而所受的戒禁,及戒所依的五取蘊眷屬執爲最勝,及能得涅槃清淨法,是爲戒禁取。戒即是禁,故名戒禁。戒性遮別,即性戒名戒,遮戒名禁。外道以惡見爲先,受持遠離殺盜淫等七種惡法的性戒,及受持拔發、執叁交杖、守牛狗禁等遮戒。受持這些戒禁,並非殊勝,亦不是能得涅槃的清淨因,是沒有任何真實義利的勤苦,所以論說戒禁取是無利勤苦的所依。除戒各眷屬外,執余一切法爲勝,及能爲因,或得清淨,不執爲最勝,但說能爲因,皆非戒禁取攝。應知執取戒禁及眷屬爲最勝谛實,而又是得涅槃清淨的因,才是戒禁取相。

  (叁)諸門分別

  (1)俱生分別:十種煩惱中,貪、嗔、癡、慢、身見、邊見六種,通俱生及分別起,任運、思察俱得生故。任運起故,是俱生:思察生故,是分別。疑、邪見、見取、戒禁取四種,唯是分別起,要由惡友力、邪教力及自分別叁緣,才能生起故。

  (2)自類相應:

  1、貪:貪與嗔、疑兩法,定不俱起,所愛的境和所憎恚的境,必不相同故。兩法的行相亦別,故不相應。爲什麼不…

《心所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