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所法▪P6

  ..續本文上一頁七識中唯大八,大八遍諸染心,第七有覆,故必俱起。第六意識,容有一切。小十的行相粗猛,五識中無,以五識相望于小十,行相即細。中二、大八、五識容許,中二遍不善,大八遍染汙故。

  (6)五受相應:中二、大八,皆與五受相應,(受是遍行中一個心所。遍行中余四心所義定俱起,故不必說;受有差別,故特分辨。)因爲中二遍于不善,大八遍諸染心,故說中、大遍五受俱起,五受皆通不善和染汙故。

  小十隨惑,若約審細義說,忿等七種,皆、憂、喜、舍四受相應,在欲界意識無樂,忿等又不與五識相應,故不與樂受俱起。谄、诳、憍叁種,色界中有意有樂受,以初靜慮中有意樂故,而欲界地獄中意有苦受,故谄等叁法,五受俱起。若隨粗相來說,忿、很、惱、嫉、害五法,唯憂及舍相應,忿等是嗔分,憂受是戚行,所以得與俱起。覆、悭兩法,唯喜、舍二受俱起,覆、悭是貪、癡分,喜是欣行,故得相應。谄、诳、憍叁法,喜、樂、舍叁受俱起。谄等叁法,上地有故,所以有樂。谄、诳、憍叁,都是欣行,所以除苦、除憂。

  (7)別境俱起:二十隨惑,皆容許與別境五所相應,行相不相違故。

  失念怎麼與念相應呢?因爲失念是以癡、念爲體,以念體那一分,不與念俱起,通癡那一分,亦得相應。不正知怎麼可以與別境中的慧俱起呢?因爲不正知有癡分,所以相應。忿緣現在境,念緣曾習境,兩法怎麼可以相應呢?因爲念亦曾習現在之境,是過去曾習的同類故,忿亦緣刹那過去境,故忿與念,亦得相應。如見舊怨,起忿念法故。定是專一,散亂多緣,怎麼相應呢?染汙起的時候,既名染汙,心亦躁擾,不相違故,相應無失。非是散亂,就泱定要多緣,以躁擾是散亂的自性故。

  (8)根本相應:中二大八,十煩惱俱起,中二遍不善故,大八遍一切染故。但俱生隨惑者與俱生本惑者相應,分別隨惑與分別根本俱起,故分別不與俱生並,便生不與分別並。俱生之中,除身邊二見,不與無慚無愧俱起,性相違反,中二唯不善,俱上二見唯無記故。其余的都容許相應。小十定非見、疑俱起,因爲小十行相粗動,見疑兩法行相審細,故不相應。忿、很、惱、嫉、害五法容許與慢、嫉二法俱起,不與貪、嗔二法並。因爲忿等是嗔分,與貪的行相違故;嗔是忿等的自體相故。悭與嫉慢二法容俱。非貪俱起,是自性故;非嗔俱起,性相違故。憍唯嫉俱,是貪分故。不與貪並,是自性故。不與嗔並,行相攝故。憍慢解別,不與慢俱;憍緣自高舉生,慢亦緣他下逸起,故不俱生。覆、诳與谄,貪癡慢俱,行相無違,故得俱起。因爲覆、诳、谄叁,都是以貪癡一分爲體,由是貪癡分故,所以不與嗔並;是貪分故,可與癡俱;是癡分故,可與貪俱。

  (9)叁性分別:小七中二,唯不善攝,以唯是欲界系,唯發惡行故。小十中的诳、谄、憍叁,及大八亦通無記,因爲它們都通色界有诳等叁法及大八皆遍染無記故。

  (10)叁界分別:這有叁門:[1]界有攝。小七中二,唯欲界攝;唯發惡行,唯粗卑故。谄、诳,欲色界有,有王臣等的處所,才有谄、诳故。余通叁界,即憍及後八,唯緣自起等,遍諸染心故。[2]下上相起。生在下地的有情,容評起上地十一種,躺定故起憍一法。于他欲界有情起诳谄故。即矯現有德于欲界有情起诳,爲罔冒故于他下地有情起谄曲。要得了上界的定,才能起這些隨惑。如已得定的人,起上界诳谄,诳谄欲界有情,诳他令從己,谄他我得膀法等。其余大八通染,潤生心等皆有彼故。若生在上地的有情,起下後十種,即中二大八。爲什麼有無慚無愧呢?因爲中有身位,有謗滅谛的邪見有情(如增上慢比丘),因此定有無慚無愧。又命終起愛時,雖是無記,而大八決定俱起,以八法皆遍染心故。小十忿等,生在上地決不起下,因爲小十非正潤生惑,下十唯不善潤生是無記,故不與愛俱,所以不起。又不是讓滅谛惑,故不與邪見並,所以不起。除此二時,生在上地的有情,必不起下地煩惱,此二時中既無忿等,所以定知上不起下。[3]上下相緣。中二大八,下亦緣上,與前根本惑中所說上緣貪等相應起故。小十中忿等七法,定不緣上。嫉、悭、憍叁法,亦緣上起,于勝地法生嫉等故。嫉他所得靜慮無色定故;憍恃所證,知解勝地法故;悭所證知解上地法故。诳谄二法,定無上緣,無诳谄色有情故。大八谄诳,上亦緣下,與前本惑中所說下緣慢等相應起故。梵王于釋子起谄诳,如梵王執馬勝比丘手,是谄诳故。唯憍不緣下,下地法劣,非所恃故。

  (11)學等分別:二十隨惑,皆非有學攝,隨惑唯染,學無學唯淨故。

  (12)叁斷分別:中二大八十種,唯通見修道斷,不通非斷,與俱生分別兩種根本煩惱起故。忿等十種,亦通見修所斷,依俱生分別兩類勢力起,故通二種,非但緣粗事境,任運生,亦緣他人我見上生忿等故,非唯修斷而亦通見道所斷。

  (13)有事無事:忿等十種,但緣有事,要記本質才能生起。不與我見俱起,我見俱起的心心所,名緣無事,本質我無故。中二大八通緣有事無事,

  (14)有漏無漏:二十隨惑的親所緣緣雖然都是有漏,但是它所仗托的本質境,亦通無漏,如前根本惑中所說應知。

  己、不定

  (一)名義

  不定心所有四個,即悔、眠、尋、伺這四個心所,于識、界、性等皆不定故,所以得名不定。不像遍行的觸等定遍諸識,以悔等四法,唯第六識中有,余識皆無;亦不如別境的欲等定遍諸地,以悔眠唯在欲界,尋伺二禅以上即無;又不像善十一及染惑二十六唯一善染性,以悔等遍通叁性,所以名爲不定。

  (二)解說體業

  (1)悔:悔謂惡作,惡所作業,追悔爲性,障止爲業。悔就是追悔,惡是嫌惡,作是措作,嫌惡所作的事業,故名惡作。由惡作故,生追悔心,故悔名惡作。這是從因立名,即惡作是因,悔體是果,由先嫌惡所作事業,然後才生起追悔,故說悔名惡作,即是于果法上假立因名。悔先不作,亦是惡作所攝。如追悔說:“我先不作某一件事,真是可惜!”惡作既然是追悔先時所作和不作,故通于叁性。若追悔先時所作惡業,即悔是善性;若追悔過去所作善業,即悔成惡性;追悔無記事,即悔成無記性。如是追悔先時未作善、和未作惡、及未作無記事,悔成善、惡、無記應知。由悔故令心不能安住,所以說障止爲業。這裏所說的止即奢摩他。

  (2)眠:眠謂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爲性,障觀爲業。睡眠令身不自在,坐亦睡故;令心極其暗昧輕略,不明利而沈重,都無五識,唯意識一門轉,這就是睡眠的行相。昧簡在定,定雖然是專住微細一門轉,但不暗昧。略簡醒悟時的散心位,悟時散心雖有暗相,但非輕略。這裏所說的睡眠,非定專指長臥才是睡眠,凡令身不自在,令心昧略而沈重都是睡眠,坐倚等皆可是睡眠故。由睡眠令心昧略,不能生起明利的觀慧,所以說障觀爲業。觀即是毗缽舍那。

  (3)尋:尋謂尋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轉爲性。

  (4)伺:伺謂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細轉爲性。此二(尋、伺)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爲業。匆遽,是匆迫遽急義。意言境,即一切法。意是意識,言是名言,以意識遍緣一切法,名言诠表一切法,故說意言境,即攝盡一切法。這有叁種意義:[1]喻。意識及相應的心所法,能緣取一切境,與能诠表一切境的言說名言相似,所以名爲意言境。[2]從境。言說的言,以聲爲體性,這言爲意識的所取性,從言爲名,故名意言;即言是意之境,名意言境。[3]從果。由意識能生起言說,故名意言;言說是所起的果法,從果立名,名意言境。第二解約心境,第叁據因果,故義成差別。這意言境,亦通一切心所法等,而意是其主,勝故遍說。身心若安,徐緩爲業;身心不安,匆遽爲業。身心前後有安不安,皆依尋伺而起,故名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爲業。尋伺兩法,都是以思、慧一分爲體,由尋對于意言境粗轉,即不深推度,伺對于意言境細轉,即起深推度,義成差別。

  (叁)諸門分別

  (1)假實:不定四中,悔、眠兩種,各有自體。尋、伺兩法,定是假有,俱以息慧一分爲體故。

  (2)自類相應:四法之中,尋伺兩法,定不俱起,體俱思慧,用俱推度,不可同體同用,僅粗細相違的法而得並生,如上下受不得一心中並起一樣。尋向與悔、眠俱得相應。悔、眠亦有互相應義,行相不相違故,但無四法一時並起義。

  (3)語識相應:悔等四法,皆不與第七、八識相應,四中雖然有無記性,以有間斷故,定非七八識俱。悔眠兩種,非五識法,唯第六識有,因爲悔眠不是任運生法,皆由加行才能生

  (4)五受相應:悔與苦、憂、舍叁受相應。唯戚行轉,故與憂受相應,不與喜樂相應;通無記性故,與舍受相應。悔是意識法,爲什麼與苦受相應呢?以于地獄中有悔,悔先所作惡業,地獄意有苦受,故悔雖是意識中法,然可與悔相應。眠與苦、憂、喜、舍四受相應,以睡眠行相通歡,故與喜受俱,通戚故與憂受並,中庸故與舍受俱。眠是意識中法,爲什麼與苦受相應呢?因爲眠是昏昧義,在極苦處的有情,亦有昏昧的眠故。尋伺與五受相應:尋伺行相通欣、戚、中庸,故與喜、憂、舍叁受俱起;初靜慮中意有樂故;純苦趣中意苦俱故,所以尋伺得與苦樂二受相應。

  (5)別境相應:悔等四法,皆容許與別境五所相應,行相所緣不相違故。

  (6)善法俱起:悔、眠但與十善容許俱起,不與輕安相應:以悔眠唯在欲界,欲界無輕安。尋伺容與十一善俱,初靜慮中有輕安故。

  (7)煩惱俱起:悔但容許與無明相應,因爲悔的行相粗,必獨生起,不與貪等九法並生,貪等行相細故。此約組相不俱,據實亦得。如邪見者悔修定,邪見與嗔俱,故悔亦與邪見嗔俱。又如悔先行施,則悔與貪俱。更由悔貪俱而作這樣的言說:“我前時爲何作這樣的事呀!”即分別我見亦與悔俱。睡眠並伺,十煩惱俱,此彼行相,展轉不相違故。

  (8)隨惑相應:悔與中二大八隨惑,皆容俱起,以中大遍與不善心故。相粗悔行不與忿等十並,以忿等行相粗猛,各自爲主,如忿等十法,自不相應。睡眠、尋、伺叁法,容與二十相應,眠等位中,皆容起忿等二十隨惑故。

  (9)叁性分別:悔等四法,皆通善惡無記叁性;于無記亦起追悔故。

  (10)界系分別:惡作、睡眠唯欲界有,以上二界妙勝,沒有身體上的疲勞及內心憂慮等,所以沒有悔眠。尋伺在欲界及初靜慮,余上地法皆是寂靜,尋伺囂繁,故靜處沒有。

  (11)上下相起:悔眠二法,生在上地,必不現起,是極粗惡法故,無所用故。尋伺通二地,下得起上,上得起下;欲界有情入初禅定,亦得起初禅尋伺,名下起上。第二定以上至第四定,起初定及欲界邪見;無色界起下色界,欲界潤生心等,亦有初禅尋伺及欲界尋伺,名上起下。

  (12)下上相緣:下地尋伺與上地尋伺,互得緣上緣下,境界寬故,下上能得五緣;欲界尋伺,可緣上二界境,色界尋伺可緣上下二界境。悔眠二法,亦緣上境。悔何以緣上呢?有邪見者,初學修定,多用功夫而不得定,則心悔修定,故悔得緣上。夢怎麼緣上呢?夢能著緣

  (13)學等分別:悔不通無學,通有學中初二果人得有悔,第叁果即無,以離欲時即舍憂悔故。第叁果豈無悔先時身作惡行等呀?此即是厭,非是悔故。(惡作即通四果人皆有。)睡眠、尋、伺通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叁種人皆有。

  (14)見等所斷:悔、眠唯通見修所斷,不通不斷,小乘宗悔眠,唯是修道斷,何以言通見道斷呀?因爲悔眠亦有由邪見等勢力所起故。尋、伺二法,通見修非所斷攝,爲什麼通非所斷呢?因爲尋伺二法,雖然不與無分別智的真無漏道相應,由加行位中,尋伺能引真無漏道,後得智中同時亦引起尋伺,故尋伺通無漏名非所斷。

  (15)緣有事無事:悔等四法,皆緣有事境,除悔一法外,尋、伺及眠,亦緣無事境。因爲悔唯與本惑中的無明相應,其我見、邊見能緣無事有無漏的名境,唯悔不與俱生身邊二見俱起,所以不緣無事。有漏無漏,准此應知。

  總上六位五十一個心所法,若依世俗,離心之外,別有自體,若依勝義,與心王體性,非即非離。諸識相望也是這樣。

  

《心所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心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