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佛教修養

  談佛教修養 

  梁起超

  解脫,梵名木叉Moksa,譯言離縛得自在。用現在話解釋,則解放而得自由。詳細點說,即脫離囚奴束縛的生活,恢複自由自主的地位。再詳細點說,這些束縛並非別人加之于我,原來都是自己找來的,解脫不外自己解放自己。因爲束縛非自外來,故解脫有可能性。亦正惟因束縛是自己找的,故解脫大不易,非十分努力從事修養不可。 佛教修養方法,因衆生根器各各不同,隨緣對治。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如叁學戒、定、慧;四聖谛苦、集、滅、道;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等,今不必具述。要其指歸,不外求得兩種解脫。一曰慧解脫,即從智識方面得解放;二曰心解脫,即從情意方面得解放。我們爲講解便利起見,可以分智、情、意叁項爲簡單的說明。

  (一)智慧的修養。佛教是理智的宗教,在科學上有他的立場。但卻不能認他是主知主義派哲學。他並非如希臘哲學家因對于宇宙之驚奇而鼓動起研究熱心。“爲思辯而思辯”的議論,佛所常呵斥也。佛所謂智慧者,謂對于一切“世相”能爲正當之價值判斷,根據這種判斷更進求向上的理想。 《心經》說: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乃至……無挂礙……,無有恐怖。”般若譯言智慧。一面觀察世相,深通因緣和合、無常無我之理,不受世俗雜念之所纏繞;一面確認理想界有高純妙樂之一境,向上尋求。佛家所用各種“觀”全是從這方面著力。

  (二)意志的修養。意志修養有消極,積極兩方面。消極方面,主要在破除我執、製禦意志,換句話說,要立下決心,自己不肯做自己奴隸。佛以爲衆生無明業種,皆由對于我的執著而生,因爲誤認五蘊和合之幻體爲我。既認有我,便有“我所”,事事以這個假我爲本位。一切活動都成了假我的奴隸。下等的替肉體假我當奴隸,例如爲奉養舌頭而刻意求美食,爲奉養眼珠而刻意求美色之類。高等的替精神假我當奴隸,例如受一種先入爲主的思想或見解所束縛而不能自拔之類。佛以爲此等皆是由我執發生的頑迷意志,我們向來一切活動,都爲他所左右。我們至少要自己當得起自己的家,如何能令這種盲目意志專橫

  非以全力克服他不可。後來禅家最愛說“大死一番”這句話,就是要把假我觀念完全降伏,絕其根性的意思。

  但佛家所謂製禦意志者,並非製止身心活動使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之謂。孟子說: “人有不爲也,然後可以有爲。”一方面爲意志之製禦,他方面正所以求意志之昂進。阿難說: “以欲製欲。” (《雜阿含》叁十五)佛常說“法欲”,又說“欲叁昧”。凡夫被目前小欲束縛住,失卻自由。佛則有一絕對無限的大欲在前,懸以爲目標,教人努力往前蓦進。所以“勇猛”、 “精進”、 “不退轉”一類話,佛常不離口。可見佛對于意志,不僅消極的製禦而已,其所注重者實在積極的磨練激勵之一途。 (叁)感情的修養。感情方面,佛專教人以同情心之擴大,所謂“萬法以慈悲爲本”。慈謂與人同喜,悲謂與火同憂。佛以破除假我故,實現物我同體的境界。對于一切衆生,恰如慈母對于愛子,熱戀者對于其戀人,所有苦樂,悉同身受。佛以爲這種純潔的愛他心必須盡量發揮,才算得佛的真信徒。以上所說,算是佛教修養的大綱領。因講演時間太短,只能極簡略的說說罷了。爲什麼要修養呢

  爲想實現我們的最高理想境界。這個境界,佛家名曰涅架。

  涅槃到底是什麼樣境界呢

  佛每說到涅槃,總說是在現法中自證自知自實現。我們既未自證自現,當然一個字也說不上來。依訓诂家所解釋,大概是絕對清涼無熱惱,絕對安定無破壞,絕對平等無差別,絕對自由無系縛的境界。實相畢竟如何,我便不敢插嘴子。我們所能知道者,安住涅槃,不必定要抛離塵俗。佛在菩提樹下已經得著涅槃,然而還說四十九年的法,不厭不倦,這便是涅槃與世法不相妨的絕大憑據。

  摘自《南山梵音》2008年第3期

✿ 继续阅读 ▪ 無言大智(常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