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者不宜閉關
智海
閉關又稱掩關,這個名詞和風氣,印度沒有,中國也是到元朝之後,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這種修行方式的記載。閉關可能是淵源于西藏佛教的長期洞窟修煉,當喇嘛隨著蒙古王朝到了中國內地,閉關方式日漸風行。
閉關是禅宗的術語,具備有抖擻精神、保養聖胎(佛性)、透悟佛性、成就佛性、圓滿佛性之義。閉關是佛教修行法門之一,主要目的是要修行人,將妄動散亂的身心關閉凝注起來,斷除紛擾俗念,養深積厚,將來能夠利益群生。 從閉關時間分,有七日到二十一日的“日關”,有一月到五六個月不等的“月關”,還有一至叁年的“年關”。以閉關環境分,有在不見光的暗室中修的“黑關”,和露天陽光下修的“白關”;有室內修的“內關”,和野外鷹葬場、泉頭等處修的“外關”等等。現在的叢林大寺院中仍經常有一些修行僧在閉關修行。一般閉關的人有兩種目的:一者爲了能集中精力閱讀大藏經;二者能夠順利專修某一法門。所以,期限各不相同,有些數月,也有數年的。
閉關的真實意義何在呢
閉關是身居密室,集中時間修煉的一種方式。閉關的要求是身居密室或深山岩洞,斷絕會客、聯絡、交往等,清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集中精力修持佛法、禅坐、觀想、誦經、持咒或念佛等,完成規定的程序,獲得相應的成就。閉關也就是關閉的意思,是要修學佛法的人關閉自己的貪婪、欲望、執著與煩惱等,把自己的身心關在屋內或室內,把能夠汙染心靈、障礙修道的雜念都關在門外、關在心外,保持內心清淨,念念與佛相應。而不是把自己關起來就叫閉關,如果只把自己關起來,而內心浮躁煩惱,得不到淨化,那只是形式上的閉關而已。
閉關者住的房子稱爲“蘭房”,也稱爲“關房”,一般都建在僻靜處。蘭房必須具備一定的生活條件,如有小陽臺能讓閉關者曬到太陽,內有廁所等等。在閉關期間,以不出蘭房爲原則。所以在蘭房外,必須有人護持飲食、醫療等等,稱爲“護蘭”,也稱爲“護關”。可見,要有一定資格的人才能閉關。
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有一段故事,很能令人深省。當時蓮池大師認識一位老法師,這個老法師修行很不錯,可是到了晚年的時候卻墮落了。是什麼原因呢
這個老法師年輕時住山,修行得很好,真的做到了“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的境界。後來他接受信徒們禮請,在都市裏建了一個道場,並做了住持,他一下山,與社會上的五欲六塵接觸多了,道心就退轉了。蓮池大師提醒他,以善巧方便做比喻,蓮池大師舉了一個例子,實際上就是說這個法師。
蓮池大師說:“過去在山隱居的時候養道,覺得很不錯,以後一接觸社會,沒多久就被汙染了。這說明住山不是初學人住的。初學人沒有斷一品見思煩惱,就去住山、住茅蓬閉關,沒有經過考驗,好像修得不錯,一出來就變形了。因此,住山、住茅蓬閉關是什麼人
是已經得定開慧之人。換言之,修行在何處修
在五欲六塵中修,是非人我、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關關都要通過,真的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不受誘惑,才有資格閉關;如果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沒有把握,還會動搖,還得好好去參學。” 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閉關呢
古代禅宗中流行一句話:“不破參,不住山;不開悟,不閉關。”可見對禅僧來說,必須等開悟後,才能有資格閉關。因爲閉關修行需要一定基礎,否則,閉上叁年、五年,不是一無所成,便是因爲魔障,不能如期地完成原來的誓願。曆代禅宗的行者,若未破本參,就不得閉關,破本參就具有明心見性的條件,依此明心見性,方得閉關。因爲沒有明心見性者,一入關房,不得實際修法,、不得其門而入,生死根源不得破,唯有虛度光陰而已。吾人修行要先福慧資糧具足,才談得上住山閉關。否則一個人在關房中,心不能自在安住,充滿種種貪嗔愚癡、執著裏礙,身在關中心染塵,那也不算閉關;更有嚴重者知見不對,盲修瞎煉而走火人魔,也時有所聞。因此真正的閉關要能做到關閉六根賊、禁遏妄想心、正觀叁毒賊,才有資格。
除禅宗之外,其它各宗派的研修者也常有閉關之舉。如淨土宗爲了念佛修行,閉淨土關;華嚴宗爲了修法界觀,讀誦《華嚴經》,閉華嚴關。在佛教中,有一種名爲”閉生死關”最爲感人,有些大修行人發大誓願,願于一生中了脫生死,所以令自己人生的最後幾年或十多年在閉關生活中度過,直到自己覺得有了生死的把握才出關;如果沒有把握,便誓不出關。 近年以來,一些修行者,修行還沒有得力,下手還沒有找到方便,動不動就要去閉關,有的人甚至張口閉口說要閉關,似乎以閉關的名譽來襯托自己的聲望,甚至帶有消極心情而閉關,這些行爲是不可取的。這與原本閉關的含義,大有所違。也有人爲了名利,爲了讓別人崇拜自己而閉關,把自己關上叁年兩載,一無所獲而出關,這只是一種炫耀自己的方法與手段而已,從根本上來講是毫無意義的。也有的寺院還爲閉關者四處張揚、大搞法會,表面上是爲慶賀閉關者“入關”與“出關”,而舉行隆重的儀式,實際上是一種虛榮心,恐怕別人不知道誰在閉關。既然要閉關,幹嗎還要讓別人知道,閉就是關閉、封閉的意思,爲什麼還去對外開放呢
記住修行人要從實際出發,千萬不能做表面文章,那樣是有百害而無一益! 學佛修道,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能學得一點佛法知識,就貢高我慢、自高自大。修行也是極其漫長的路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妄求神通、開天眼,或者大徹大悟。淨土宗第十叁代祖師印光大師說:修行人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緣法、得名譽等種種念頭。久久必至著魔,若不與汝說破,恐汝以此爲好念頭。妄想日日增長,必定著魔無疑。但是有些人才初學道,就馬上要到深山閉關,逃避人間責任,成爲懶惰的借口。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在家出家修行佛法的人,凡是初學在沒有得到明心見性的時候,沒有斷一品見思煩惱的時候,就不要盲目地去閉關,也不能去閉關,閉關不僅要知道閉關的真實意義,也要懂得閉關的正確方法。否則方向不對,方法不當,執見錯誤,那就將會徒勞無功,費心勞神而不得其真實利益!
摘自《曹溪水》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