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與心理疾病預防
天心
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人類正處于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然而 ,人的精神並未能與科技和經濟同步提高,反而呈逐步下降之勢,信仰崩潰、價值亂,成爲全球普遍的社會問題。浮躁、厭倦、麻木不仁、自我迷失,人與自然隔離等如瘟疫般流行;個主義、拜金主義、縱欲主義、享樂主義泛,道德淪喪,人情冷漠,滋生出貪汙腐敗、營私舞弊、吸毒販毒、拐騙扒竊、賣淫瞟娼等社會毒瘤,犯罪率直線上升;恐怖事件連續不斷。在這種社會情形下,抑郁、神經衰弱、失眠、強迫症、癔病、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患者越來越。
我們之所以産生心理疾病,是因爲我們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世間上的人,一天到晚關心的是什麼
無非是五欲六塵,那就是怎樣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快樂,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頭不停地追美味,身體不停地追逐妙觸,整天胡思亂想。很少有人去考察生命的內在,只知道隨欲望而忙碌。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感到煩惱、自卑、痛苦,即使欲望暫時實現了,又生怕會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們的身心在欲望的苦海中沈浮,頭出頭沒,備受煎熬。執著于外境使我們迷失了自己。
正如《法華經》所言:“衆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于此叁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爲患。”由于一味地執著外境,結果迷失了自己,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迷己爲物,失于本心,爲物所轉。”因此現代人盡管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中,依然感到空虛、失落、無聊、孤獨,這都是因爲迷失了自己的緣故。
在我們的人性中,貪、嗔、癡是危害我們心理健康的叁種主要毒素,當它們發作時,就會帶來殺、盜、淫、妄的行爲。而這些行爲不僅會縱容我們的煩惱,助長人性中邪惡的力量,傷害到我們的心靈健康,更會侵犯到他人的利益,由此造成無量無數無邊的罪惡,飽受六道輪回之痛苦。
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佛就是無上大醫王啊!要實現心靈甯靜,身心健康,就要遵從諸佛菩薩祖師的教導,還要靠自己去實行。對于心理疾病,預防爲先,戒律就具有防非止惡的功能,能調伏我們的身、口、意叁業,使之舍染取淨,沒有持戒的基礎,就得不到真實的利益。作爲佛弟子的基本行爲規範,正是著眼于現實人生的道德培育和心靈重塑。五戒是良醫,受持五戒,幫助我們克服貪、嗔、癡的煩惱習氣,要求我們製止不善的行爲。如果多一個人學佛,多一個人受持五戒,世界就會多一份安甯,多一份和諧,多一份美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守好五戒,能消除我們心靈上的負擔,能夠使我們擁有一顆獨立的心,能夠使我們減少無謂的妄念,能夠使我們幹枯的心靈得到和風細雨般的滋潤,能夠使我們真正地實現心理健康。我們學佛,就是要通過叁無漏學——戒、定、慧,提升生命,開顯本具的佛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摘自《淨土》崩瓦解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