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中醫
鄧來送
我國曆代醫僧及佛門弟子中之習醫者,借行醫弘揚佛法,成爲古代醫療隊伍中的一支力量,其醫術高明者,以醫名世;著書立說,豐富了我國傳統醫學的內容,同時也推動了周邊國家醫藥事業的發展。如鑒真和尚東搜日本,傳授佛教的同時,也傳去了中國醫學,所著《鑒上秘方》等,在日本廣爲流傳且影響深廣。浙江蕭山竹林寺爲女科的始祖,所傳婦科專著有數十種,至清末已曆107世;少林高僧,武藝卓著,國難之時.挺身護國,傷亡自救,久而久之形成了我國武術的淵源,所編以傷科爲主的《少林秘方)成爲當代傷科之寶庫,爲研究骨傷、點穴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曆代醫書中不乏滲有佛家的思想,如藥王孫思邈所著《幹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慎柔所著《慎柔五書》、慎齋著《慎齋遺書》等。但由于西方醫學的滲透,佛醫的地位逐漸下降,再加上曆代戰亂連綿,使佛門醫書大量散失,遺留甚少。
佛教十分注重精神上和肉體上的解脫,“四大皆空”即是一說。在疾病擾身之時,通過心身修行,進入無我之境,使之蕩然無存,體氣平和,或口中持名“觀音菩薩”、“佛祖”,或默念想要的某一藥物,想象能藥到病除,或觀想極樂世界……如此靜養、暗示、調息,起到修身養性,調節陰陽,保健康複的作用。
佛教“醫方明”與中醫理論相互吸收和影響。佛教在拯救衆生諸苦的基本理論中,向衆生提供了醫治衆生“心病”和“身病”的技藝,不僅其全部佛法的教理體系可以作爲廣義和深義的身心對治方法,而且還以佛教醫學善治施醫著稱于世。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佛教的八正道、叁學、六度等修持之道都是行之有效的身心療法。它們對指導人生正確的心理觀和生活態度,保持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佛教對心理疾病提出了相應的治療對策,如(教乘法效,認爲,有“八萬四千塵勞”就有“八萬四千種對治法門(方法)”。《大乘義章》則提出了六種對治方法;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空觀等,其具體方法與現代身心療法相似。佛教還強調修心,采用神秘的內省似的證悟,從日常生活做起,禮拜、忏悔、唱誦、打坐、念佛、看護病人等,都具有防治疾病的功效。
明代江灌《名醫類案·顛狂心疾》中載有用佛教哲理治療心疾一例:邝于元因失寵于朝廷,無聊之至,郁而成心疾。病發時,昏聩如夢,或發謂語。病不發則一如常人。後真空寺老僧用佛教哲理分析了過去、現在、將來叁種妄念,勸他抛棄“幻心”,離開苦梅,參禅定坐,掃空欲念,形成“覺心”,則心疾可自愈。邝子元接受老僧規勸後,通過這一套澄心靜默的辦法,一個多月就治愈了他的心疾。臺州僧處理中年病目,常持誦大悲咒,夢觀音傳授法偈,令每旦咒水七遍或四十九遁,用以洗眼。凡積年障翳、近患赤目,無不獲痊。處理跪受而寤,悉而記憶如說,誦行之不逾時,平愈。壽至八十八歲。其偈曰;救苦觀世音,施我大安藥,賜我大方便,滅我愚癡暗。賢劫諸障礙,無明諸罪惡,出我眼室中,使我視物光。我今說是偈,洗忏眼識罪,苷放淨光明,願觀微妙相。
藥師佛曾立下12條誓願以救度衆生,其中有幾條就與人們的心理保健有關,如“所求滿足”——使衆生自由自在,縱橫自如;“安立正見”——衆生的一切煩惱都能解脫,可以獲得正確的見解;“苦惱解脫”——能解脫一切苦惱。藥師佛還有兩個化身,一是藥樹王,專醫人的肌體疾病(即生理疾病),二是如意珠王,專治人的精神疾病(即心理疾病)。據《法華經)記載,服了如意珠就能使人如意,精神方面的疾病便可治愈,從而使人心曠神恰,身心安樂,健康常樂.可以說,藥師佛既是大醫王,藥王,又是出色的生理學家,是衆生心理健康的保護神。
按照中國醫學的原理來講,每個人的壽命應當要活一百歲以上,就象一部機器,你要會保養,用得正常,不讓它損壞的話,它的壽命應當是一百年以上。它沒有到一百年就壞掉了,那是你糟塌了這部機器。你不會保養、應用,這部機器沒用幾年就壞掉了,那過失不在機器,是在使用的人。
摘自《五臺山研究》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