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叁因佛性
張秉全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而不能成佛者,迷真逐妄,背覺合塵故也。
叁因佛性者,謂正因、了因、緣因也。佛者,覺也;性者,不改之義。此叁因佛性,人皆本具。而佛與衆生,心行受用,絕不相同,此何故也
蓋由佛背塵合覺,衆生背覺合塵之故,所以佛性雖同,迷悟迥異,故苦樂升沈有天淵之隔。
(一)正因佛性。正謂中正,就是說中必雙照,二谛具足,名正因佛性,此乃天然性德,不假修造而有.《涅槃經》說:“即是高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印光大師則進一步解釋說:“正因佛性,即我人即心本具之妙性。諸佛所證真常之法身。此則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處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淨。衆生徹底迷背,諸佛究竟圓證。迷證雖異,性常平等。”是爲正因佛性。
(二)了因佛性。了謂照了,就是說,由前正因,發此照了之智,智與理相應,故名了因佛性。《涅槃經》說:此乃照了真如之理的智慧。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印光大師進一步作了通俗的解釋:“了因佛性.此即正因佛性所發生的正智。以或由知識,或由經教,得聞正因佛性之義,而得了悟。知由一念無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塵境界,當體事空,認爲實有,以致起貪嗔癡,造殺盜淫。由惑造業,因業受苦,反令正因拂性,爲起惑造業,受苦之本,從茲了悟,遂欲反妄歸真,翼複本性也。”是爲了因佛性。
㈢緣因佛性。緣即助緣。就是說,—切功德善根,資助了因,開發正因之性,故名緣因佛性。《涅槃經》說:“緣助了因,開發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脫之德,故名緣因佛性。”印光大師解釋說:“緣即助緣,既得了悟,即須修習種種善法,以期消除惑業,增長福慧,必令所悟本具之理,究竟親證而後已.”是爲緣因佛性。
對叁因佛性之關系,《金光明經玄義》總結說:“正謂中正,了謂照了,緣謂助緣。助緣贊助了因,了因顯發正因。”印光大師欲人易了,作了生動比喻.他說;“正因佛性如礦中金,如木中火,如鏡中光,如谷中芽。雖複本具,若不了知,及加烹煉、鑽研、磨砻,種植雨澤等緣,則金、火、光、芽永無發生之日。是知雖有正因,若無緣、了,不能得其受用。”大師又說:“假使衆生不具佛性,縱令修習種種善法,亦無成佛之理。如石不具金、冰不具火,磚不具光,砂不具芽,縱令烹煉、鑽研、磨砻、種植雨澤等緣,一一經于累劫,亦無金、火、光、芽發生之事。若知此義,孰肯以性具之菩提、涅槃,妄作煩惱,生死,獨讓諸佛及叁乘聖人曼其真常之樂,自己甘受其幻妄之苦也哉。”
此叁因佛性,正因屬性德,緣了屬修德,是一性兩修。印光大師說:“修德有順有逆,順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極而徹證,證而了無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遠,修極而永墮惡道,墮而了無所失。”所謂徹證了無所得,永墮了無所失者,即指正因佛性,生佛平等,不因證迷而得失也。具體地說,諸佛順性而修之故,背塵合覺,正因冥契緣、了二因,成爲淨了因、善緣因,修極而徹證自性,成等正覺;衆生逆性而修之故,背覺合塵,正因冥契緣、了二因,則成染了因、惡緣因,修極而永墮惡道。而正因佛性,則無論成正覺或墮惡道,始終常住不變的。印光大師說;“衆生雖具常住不交,寂照圓融之佛性,由迷而未悟,反承此佛性功德之力,起惑造業,輪回六道,豈不大可哀哉!”就是哀歎衆生徒具叁因佛性逆性而修的現象。
此叁因佛性,雖曰—性兩修,但絕不能將叁者隔裂開來理解,爲什麼呢
因爲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性修不二之故。緣、了由正因而起,是離不開正因的,所以是即一而叁,即叁而一,非如叁點水之縱,也非火字旁下面四點之橫,猶如A字叁點,非縱橫,非並別也。克實而論,此叁因佛性即是性具之空、假、中叁谛。了因爲空谛,緣因爲假谛,正因爲中谛,所以《輔行》二說:“叁千即空性,了因也;叁千即假性,緣因也;叁千即中性,正因也。”叁千者,即我人現前介爾一念,具足理具事造二重叁千之意。此理甚深,初機難了,姑以喻明。譬如我人隨起—念,意地之中,宛然存有幻象,由不實(緣生無性)故,即是假性,稱爲緣因,這是約所念之境而說;若約能念之心而言,此豔念之心,念念無殊,無有形相可得,即是空性,稱爲了因.如是一念之中,有幻象的假性與無形相的空性,二者並存互融,即是非有、非空,空有不二,即是中性,稱爲正因,正因即是本具的中道妙性。
此叁因佛性在衆生因地中,稱爲叁因佛性,到諸佛果位上,則成叁德秘藏;正因成法身德;了因成般若德;緣因成解脫德。
摘自《甯波佛教》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