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論人非
遠塵法師
我們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由于各自的修養和興趣愛好的不同,難免對別人的言行舉止看不順眼。一旦我們對他人懷有成見之時,就會在別人面前說這個人的是非。天長日久,這些是非之言會經過好事者之口傳到當事人的耳中,從而引起當事人的怨恨甚至報複,給自己帶來災禍。
爲了避免不必要的人我是非,我們在與人相處時要做到謹言慎行,不論人非。若毫無根據地對別人妄加評論,往往會給自己造下禍殃。爲了避免不必要的禍端,曆代先賢都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先秦時期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孔子曾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在這句話中,孔子向弟子們提出了做事要敏捷,言語要謹慎的要求。其用意也是爲了讓弟子成爲遠離人我是非的人。對我們來說,當要評價別人的時候,首先要在心中多想想,自己說出去的話是否符合事實,是否會傷害別人。做到可說可不說的話最好不說,不能說的話堅決不說,必須說的話要思考後再說。若是口無遮攔地隨便亂說,不僅會傷害別人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宋代慈受禅師在《訓行童頌》一詩中說:“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遭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慈受禅師告誡初學修道的人,要想修行,首先要學會不說是非,少言多聽。因爲說是非的人最終會因自己的是非之語而自食其果。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許多時候,人我是非多是從口舌中引發出來的。嘴巴兩張皮,說好說壞都是它。如果嘴巴不好,說話又沒有節製,不僅不會討人喜歡,有時還會引來殺身之禍。人們常說“言多必失”,當一個人說話過多時,人們往往會認爲他是一個華而不實,誇誇其談的人。而且話語過多,常常會說出失言的話,惹人生氣,招致別人的厭惡。更可惡的是那些故意捏造事實陷害別人的人,他們爲了達到中傷別人的目的,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當他的謊言被別人揭穿之後,人們便會遠離這樣的是非之人。
慈受禅師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減少言語。這樣既不會中傷別人,也不會被別人所傷,自己也能夠安身處世。其實,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學識和人品並不是靠過多的話語來顯露的。適當的減少自己的話語,別人會認爲你很有涵養,從而對你尊重有加。我們常說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就是這個道理。父母給我們一個嘴巴,兩個耳朵,意在讓我們少說多聽,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少發表一些言論,多傾聽他人有益的言教,對我們進德修身是會有一定助益的。
現代淨土宗高僧印光大師對言語是非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爲一個人不僅要對人謙恭有禮,而且還要忍辱寬容,看別人都是菩薩,將自己看成凡夫之人。他說;“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
印光大師要求佛弟子在生活中要“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如果我們都能在平時多反思自己的不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我們不僅可以少犯過錯,而且還能夠更多地看到別人的優點,從而也不會再不負責任地對別人說短道長。
石屋清珙禅師在《題裁縫》詩中,對那些整天只知道說別人是非的人提出了中肯的批評。他在詩歌中說:“手攜刀尺走諸方,針去線來日日忙。盡量他人長與短,自家短長何曾量。”詩歌語言淺白,寓意遙深,表面是在說裁縫整天忙于爲別人裁布製衣,而從來顧不上自己的事情。其內在含義是說,一些人每天只知道說別人的長短是非,而從來不知道反躬自問——我自己是不是也有許多目前不曾發現的短處。殊不知,“烏鴉說豬黑,自己不覺得”。當自己真正回過頭來反觀自身的時候,才會發現,哦,原來我也一無是處。
曾子曰:“吾日叁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如果我們都能像曾子那樣每天都反省自己,我們便不會處處只看到別人的不是之處,而更多的是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我們心中便會生起見賢思齊的心,哪裏還有資格去評說別人的是非呢。
其實,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過失,絕對完美無缺的人是不存在的。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我們不能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別人,也不能用自己的評判標准來議論別人。我國有句俗話“人無十全,瓜無滾圓”,作爲凡夫俗子的人,要學會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容之心待人。若能如此,我們就不會評論他人的是是非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