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實地修戒定慧
聖嚴法師
摘自《禅七開示錄》
禅就是釋迦牟尼傳下來的佛法。佛教雖然重視信心,信了以後,還得由信起修的如法而“行”。
修行的內容不出戒、定、慧的叁無漏學。
戒是“不該做的事不做,該做的事不得不做”。從因果上說,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就要負責任,以後會有果報;從當下修行的觀點來講,做了不該做的事,心會亂,心亂便不能得智慧。既然心亂又無智慧,豈不就是無明煩惱的衆生嗎?當然也就無法獲得無我無私的解脫慧了。所以,持戒是得到心裏平衡與安定的基礎,也是求得悟境或解脫的必備條件。
在禅七中,第一不講話,這就沒機會打妄語了。第二吃素食,也不會殺生了。第叁男女分開,邪淫也沒機會了。第四不准看別人,甚至不去想別人,也不會偷盜了。凡是惡業,禅七中都不犯;但是,禅七中該做的、該遵守的,若不做、不守,也是犯戒;該打坐、該聆聽而沒照做,也算犯戒。由此說來,戒的意思,也是規律、規則、規矩,不守規矩就是犯戒。若在禅七中幾次不守規矩,就會請你離開。
所以,精進的修行本身,就具備了持戒的涵意。早上請各位“把身體交給蒲團,把心念交給方法”。這項要求今天做到了嗎?沒做到也是犯規矩。這當然不容易,但是,一天天地練習,最後自會成功。一般常用“心猿意馬”來形容我們的心,因爲心很難收服。禅七中各位把“心眼”“收”起來,也把視線收起來,把心念一次又一次地從妄想中收到方法上,心念由集中凝聚而漸漸地安定下來,練成了安定的工夫以後,才有悟境現前的可能。
許多人在報名表上填寫打禅七的目的是“開悟”,說來容易,得來卻很不容易。有人要求我:“師父請你幫忙開一下悟嘛!”如果我真替你開悟,請問這是我開悟還是你開悟?開示佛法在于師父的指導,悟佛知見在于弟子的修證。
歇了顛倒的狂心妄念,粉碎了自私自利身、心、世界的自我中心,才有希望開啓智慧之眼的所謂與叁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的悟境。有的人但知打禅七可以開悟,有人僅從書中知道修行可以開悟,卻根本不知什麼叫開悟,也不知如何可開悟。我現在告訴諸位:一般人開悟,要通過持戒、修定的過程。有人又說了:“從持戒修定著手是漸悟,我要的是頓悟!”我從指導禅七以來,遇過太多急求開悟的人了。問他爲什麼要開悟,答說煩惱多、困難多、問題多,認爲一開悟問題就沒有了,我說這得慢慢來。越是急著求開悟,就跟悟境離得越遠。有人追問我:“你自己到底開悟了沒有?”“是頓悟還是漸悟?”“是自己開的還是別人幫你開的?”對這些問題,我都是以不回答爲回答。我若說沒開悟,你會問我拿什麼指導人;我若說已開悟了,又無法說給你聽,更無法拿給你看。但是,我可以告訴你的是:禅宗的祖師一直追溯到釋迦牟尼佛,都不是不須修行就能頓悟的。釋迦牟尼佛出家後修行多年,二祖慧可、六祖慧能看起來卻好象沒有修行就開悟了,其實就好象大家只看到肉攤上的豬肉,卻沒看到養豬人家把豬一天天養大的辛苦。
有個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在佛涅槃前聽了一段開示,便證了阿羅漢果,這似乎很便宜。但要知道須跋陀羅是大婆羅門,早已是個大修行人,只是在某一點上觀念未通,經佛點破,障礙頓除,這才證果,這是幾十年的修行人哪!六祖看來也似乎未修,其實,他從小時候心就很安定,工作那麼單純,也並不是莫名其妙就開悟了的。
諸位必須在觀念上確信:佛法的修行,沒有占便宜的事,否則就與“因果”不相應。除了修行非因計因的常見外道及無因無果的斷見外道;在正法的中道行中,必是付出了多少就得多少,所以六度之中的精進一項也極重要。
禅修者,不能做假,不能摻水,完全是硬碰硬的;付出多少努力就得多少結果,菩提道上絕無投機取巧事。可能有人以爲淨土宗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是條捷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好,但日前有人到此求出家,我問他何以不去淨土念佛的道場?他說:“因爲不敢去極樂世界,去了不知多少時間才能回來”我問他說:“難道你就這麼貪戀這個世界?”他回答說:“不是,只因不忍衆生之苦。以時間計算,到極樂世界修成不退轉位,再倒駕慈航之時,地球世界已經不知壞了好多次了。”這樣的悲心實在令人感動!不過自力修行者的信心,如果不夠堅強的話,念阿彌陀佛先求往生西方淨土世界,也是非常踏實的。
因此,我們接觸到的修淨土法門的人,若其信願正確,往往也會比修行所謂禅法的人更積極、更慈悲、更能付出、更懂得廣結善緣;修禅的人,反而比較自私小氣又逃避現實,這全是被坊間禅書的錯誤觀念所害,被“開悟”兩字所誤,只求早日開悟,忘了發菩提心。我的徒弟之中就有求我護持他早日開悟的人,說是等他開了悟必來護持我,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與放下自我才能開悟的原則,恰巧相違。連小乘都不夠格,哪裏還是大乘的禅法呢?所以,禅七中一定要建立正確的觀念:腳踏實地,努力于戒定慧叁學的增上修學。
“戒”在基礎佛教,便是五戒;在大乘佛教,則是菩薩戒。發了菩提心而不去度衆生,這是犯了菩薩戒。有人去戒場受戒回來,就自以爲是菩薩了,開口閉口“我是受了菩薩戒的菩薩”;事實上,受菩薩戒,就是發菩提心,持菩薩戒,要以利益衆生爲要務。
“定”在基礎佛法,就是九次第定,離欲不動,入寂滅境。大乘佛教的定,則是以心不受內境外境所動搖,雖接應萬物,面對萬境,而心不受其左右,若無其事。如果只有入定時無煩惱,出了定還是有煩惱,那便不是大乘的定,也未得解脫。大乘定是隨時隨地心都平靜安定,如止水如明鏡,有映現的功能,無波動的煩惱,這就須要精勤練習了。禅七中的練習,雖以打坐爲主,但生活中的種種,也都是藉境練心的方法。
若能持戒習定,日久功深,無我的智慧必然現前,那便是開悟。諸位來參加禅七,絕對要有大死一番的決心,把散亂心、企求心等,統統擱下,要把一個個的妄想,一次次地擺下。發現有妄念時,千萬不要難過,不要討厭,立即回到方法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