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7-015菩薩法性印

  菩薩法性印—一 海濤 輯

  

  1.菩薩摩诃薩複有四事勝于聲聞、辟支佛等:一者、根勝,二者、行勝,叁、方便勝,四、得果勝。

  一、根勝者,菩薩摩诃薩本性猛利,緣覺性中,聲聞性鈍,是名根勝。

  二、行勝者,聲聞、緣覺爲自度故修集善法,菩薩之人不自爲己,但爲衆生修集善法,施衆安樂,大悲憐愍,是名行勝。

  叁、方便勝者,聲聞、緣覺唯能了知陰、界、諸入,不能了知十二因緣及處、非處,菩薩方便則能善知一切諸法,是名方便勝。

  四、得果勝者,聲聞自得聲聞菩提,緣覺自得緣覺菩提,菩薩自得菩薩菩提,是名果勝。

  

  2.菩薩性者有六種印,以是印故一切衆生則得識知此是菩薩。何等爲六?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3.以何義故,檀波羅蜜名菩薩性印?

  一、菩薩摩诃薩本性能得如是舍心,于諸財物若多、若少,心不貪著。

  二、欲施、施時及行施已,悉生歡喜;隨所施物,若多、若少,心無疑悔。若少施時,亦無羞愧;若無財時,常贊歎施。

  叁、見有悭者,能破其心;見行施者,心生欣慶,歡喜踴躍,如見父母。

  四、見來求者,深自慶幸。若無財物,應以身業供給長老、父母、諸師。

  五、應以喜語、軟語、法語、實語、正語,除破衆生妄語、兩舌、惡口、無義語。若有人問,猶不說人長短過失,況于無問而自說耶!

  六、若有衆生怖畏王、賊、水、火之難,能爲救解,知恩、念恩,受恩能報。

  七、受他寄付,不令他疑;若是重寶,心不貪著。于己物中心無吝惜,能食、能衣惠施于人。

  八、能調欲心、耽湎之心、調戲等心、貪伎樂心,修集慚愧,雖獲大寶不生貪喜。是名檀波羅蜜菩薩性印。

  

  菩薩法性印—二 海濤 輯

  

  1.雲何屍波羅蜜菩薩性印?

  一、菩薩摩诃薩身、口、意業性自淨軟,于衆生中不起惡心、恚害之心。

  二、若因客塵諸煩惱等造作衆罪,作已心悔,深生慚愧,發露忏悔,于諸衆生起憐愍心,作一子想,終不以手若杖、若石加于一切。

  叁、心常求覓真善知識,志樂供養父母、師長、耆舊、宿德,破壞憍慢,先意問訊,知恩、念恩。

  四、若有乞者,軟語慰喻,不以幻術诳惑衆生,終不樂以非法活命。常喜修集一切功德,教諸衆生廣修福業。

  五、見諸衆生所受諸苦——斷其命根、打縛閉系、饑渴寒熱——,菩薩爾時觀彼受苦如己無異。

  六、護持佛戒,乃至輕微尚不故毀,況余重者!能以十善教化一切,不樂見聞諸惡衆生鬥诤、罵詈。

  七、所有叁業常爲衆生,終不自爲。若有衆生具戒、忍、慧,樂與同行,得柔軟心、無有害心、無不忍心。

  八、心常敬重所有諸戒,不诳衆生,無有兩舌及無義語。雖無問者尚贊人善,況有問者而當不說!尊重宗敬,正實之語。是名屍波羅蜜菩薩性印。

  

  2.雲何羼提波羅蜜菩薩性印?

  一、雲何羼提波羅蜜菩薩性印?菩薩摩诃薩觀諸衆生:「若有來打我是身者,我則不應加惡報之。何以故?我身非身。所謂身者,名爲真實。

  二、真實之身則不可打,而我此身是和合身。和合身者,所謂不淨。于和合中少分見打,多無所損。

  叁、多無所損,何故不喜?瞋者,少分有瞋,多分不瞋。多不瞋故,雲何名瞋?

   四、若和合打和合受者,誰打、誰受,譬如二物,相觸出聲。 若我瞋者,應當自瞋。何以故?以業緣故而得此身,以是身故受是楚毒。

  

  菩薩法性印—叁 海濤 輯

  

  

  五、譬如有的,箭則著之。我若增長是瞋心者,則不能觀善、惡等法。若不能觀善、惡法者,必定當墮叁惡道中。以是義故,若打、若罵,不應于他生瞋恨心。如是觀已,是名羼提波羅蜜菩薩性印。

  六、複次若見有打罵者,應于是人生一子想,心無怨恨。是名羼提波羅蜜菩薩性印。

  

  3.雲何毗梨耶波羅蜜菩薩性印?

  一、菩薩摩诃薩勤修精進,晨起夜寐,不樂眠臥,終不觀于寒熱、饑渴、恐怖、歡喜。

  二、凡所造作若是世事及出世事,要令究竟,終不中廢。事若未果,終不中悔。

  叁、雖得他人恭敬、供養,于己所修不休不息。

  四、于自己身不起輕心,言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五、雖見世間難爲之事,終不退縮。是名毗梨耶波羅蜜菩薩性印。

  

  4.雲何禅波羅蜜菩薩性印?

  一、菩薩摩诃薩至心樂觀諸法實義,樂住寂靜及無人處,樂離惡人,增長善法。見樂靜者,歡喜、恭敬。

  二、雖有煩惱,本性輕微,所有善心終不爲于諸惡覺、觀之所破壞。

  叁、修集慈心,視怨如子。

  四、若見衆生受大苦惱,生于悲心,隨其己力而爲除斷,願諸衆生悉令安隱。身設受苦,不生憂惱。

  五、若失身命及以財物,若系、若縛、若打、若擯,能自曉喻,不失正念,生于憂苦。

  六、專心聽法,書寫、受持、讀誦、解說,若他忘失,能爲誨示。

  七、以如是等至心因緣,于後世中不忘法界。是名禅波羅蜜菩薩性印。

  

  菩薩法性印—四 海濤 輯

  

  1.雲何般若波羅蜜菩薩性印?

  一、菩薩摩诃薩了知一切世間之事,知諸方術及諸衆生所有言說。

  二、雖知此事心不迷謬亦不放逸,不爲外道之所诳惑,不隨邪見所說義理。是名般若波羅蜜菩薩性印。

  

  2.菩薩性者不可思議,成就具足諸功德事,清淨真實,具足淨法,是故名上,亦名不動,亦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印。

  

  3.菩薩摩诃薩若不睹見惡法過患,則不得修一切善法。

  

  4.菩薩摩诃薩修上善時,若以客塵煩惱因緣墮叁惡道,猶故勝于惡道衆生。何以故?菩薩性故。

  

  5.若以客塵煩惱因緣墮惡道者,能速破壞,疾得出離。如其不出,不同惡道,受于重苦。

  

  6.若受苦時,于諸衆生猶生大悲,以性因緣故得悲心。是故菩薩勝于一切叁惡衆生。

  

  7.菩薩摩诃薩以四煩惱因緣故破壞淨法。何等爲四?

  一、利重常恒。

  二、以是二結(根本煩惱及隨煩惱)親近惡友。

  叁、若于師所、王主、怨賊而生怖懼,故失善心,起于煩惱。

  四、爲身命故,作諸惡法。以是四法雖有菩薩摩诃薩性,終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8.複有四事,雖有菩薩摩诃薩性,亦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等爲四?

  一、不值善友、佛及菩薩不謬說義者。

  二、雖值善友、佛及菩薩,錯謬解義,不學菩薩所有禁戒。

  叁、雖值善友、佛及菩薩,隨順解義,不能學持菩薩禁戒。

  四、雖值善友、佛及菩薩,隨順解義,學菩薩戒,善根未熟,未得具足莊嚴菩提。是故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9.菩薩雖有菩薩之性,若不具足如是四事,終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雖複具足如是四事,無菩薩性而能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無有是處。 (以上講義整理自《菩薩善戒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