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7-016菩薩的報恩與發心

  菩薩的報恩與發心 一  海濤 輯

  

  ◎菩薩的知恩與報恩

  

  1.爾時會中有一大菩薩摩诃薩,名曰喜王,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仰白如來,而作是言:「菩薩雲何知恩報恩?」

  

  2.佛告喜王菩薩:「善男子!谛聽,谛聽!菩薩摩诃薩知恩者,當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報恩者,亦當教一切衆生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3.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初發叁菩提心時,立大誓願,作如是言:『若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當大利益一切衆生,要當安置一切衆生大涅槃中!複當教化一切衆生,悉令具足般若波羅蜜。』是則名爲自利,亦名利他。

  

  4.是故初發菩提心者,則得名爲菩提因緣、衆生因緣、正義因緣、叁十七助道法因緣,攝取一切善法根本,是故菩薩名爲大善,亦名一切衆生善根,能破一切衆生身、口、意等叁業諸惡。

  

  5.菩薩摩诃薩初發叁菩提心時,有五事:

  一者,性;二者,行;叁者,境界;四者,功德;五者,增長。

  

  6.菩薩若能發菩提心,則得名爲菩薩摩诃薩,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修大乘行,是故初發菩提心,即能攝取一切善法。

  

  7.菩薩摩诃薩發菩提心,修行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不發心,終不能得。是故發心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根本。

  

  8.菩薩摩诃薩見苦衆生,心生憐愍,是故菩薩因慈悲心故,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因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即能習叁十七品。因叁十七品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發心名爲根本。

  

  9.菩提心有四種:

  一者,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若見、若聞諸佛、菩薩不可思議事,爾時即生信敬之心,作是念言:『佛菩薩事不可思議,若佛菩薩不可思議事,是可得者,我亦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至心念于菩提,發菩提心。

  

  菩薩的報恩與發心 二  海濤 輯

  

  二者,複有不見諸佛、菩薩不思議事,以聞諸佛、菩薩秘密之藏。聞已即生信敬之心。得生信心故,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及摩诃般若,是故發菩提心。

  叁者,複有不見諸佛、菩薩不思議事,亦不聞法,見法滅時,複作是念:無上佛法能滅衆生無量苦惱,作大利益,唯諸佛、菩薩,能令佛法久住不滅,我今亦當發菩提心,令諸衆生遠離煩惱!願我此身受大苦事,護持佛法久住于世故,發菩提心。

  四者,複有不見諸佛、菩薩法滅時,唯見惡世諸衆生等,具重煩惱、貪欲、瞋恚、愚癡等,無慚、無愧、悭吝等,嫉妒、恚、癡、苦惱等,不信、邪疑、懶惰等。見是事已,即作此念:『大惡世時衆生不能修善,如是惡時尚不能發二乘之心,何況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今當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已,乃當教一切衆生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10.爾時喜王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菩薩知恩,自發菩提心。菩薩報恩教一切衆生令發菩提心者,如來世尊于生死時,初發菩提心,因何事發?」

  

  11.佛言:「善男子!過去久遠不可計劫生死中,時以重煩惱起身、口、意業故,墮在八大地獄,所謂阿诃诃地獄、阿婆婆地獄、阿達多地獄、銅釜、大銅釜、黑石、大黑石,乃至火車地獄。

  

  12.我于爾時墮在火車地獄中,共兩人並挽火車,牛頭阿傍在車上坐,緘唇切齒,張目吹火,口、眼、耳、鼻煙炎俱起,身體殊大,臂腳盤結,其色赤黑,手執鐵杖,隨而鞭之。

  

  13.我時苦痛,努力挽車,力勵前進。時我徒伴劣弱少力,劣弱在後。是時牛頭阿傍以鐵叉刺腹,鐵杖鞭背,血出沐浴,隨體而流。其人苦痛,高聲大喚,苦痛難忍,或稱父母,或稱妻子。雖作如是唱喚,無益于己。

  14.我時見是受大苦惱,心生哀愍。因慈心生故,發菩提心。爲此衆罪人故,勸請牛頭阿傍:『此罪人者甚可憐愍!小複加哀,垂慈憐愍。』

  

  菩薩的報恩與發心 叁  海濤 輯

  

  15.牛頭阿傍聞已,心生瞋恚,尋以鐵叉前刺我頸,尋時命終,即得脫于火車地獄百劫之罪。我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故,即脫火車地獄之罪!」

  

  16.佛告喜王:「挽火車者今我身是,因發菩提心故疾得成佛。是故當知:一切衆生發菩提心其事非一,或因慈心,或因恚心,或因施心,或因悭心,或因歡喜,或因煩惱,或因恩愛別離,或因怨憎和合,或因親近善知識,或因惡友,或因見佛,或因聞法。

  

  17.是故當知:一切衆生發菩提心各各不同。喜王!當知:菩薩摩诃薩知恩報恩其事如是!」《大方便佛報恩經.發菩提心品》

  

  ◎菩薩的發心

  

  1.爾時薄伽梵告慈氏菩薩摩诃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爲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槃,應當先發五種勝心。雲何爲五?

  一者,于諸有情普發平等大慈悲心;

  二者,于一切種智心不退轉;

  叁者,于諸有情起親友想,于險難中誓當救護;

  四者,常于有情起負債想;

  五者,恒懷慚愧,何時償畢。能發如是五種心者,速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2.慈氏!當知即是菩薩摩诃薩修大乘行,發五種心。此五心中:

  一者,于諸有情起大悲心;

  二者,爲諸有情求一切智,心無退轉;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進修行。

  叁者,一切有情皆我親友;

  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報;

  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屬,我曾于彼起不善業,種種呵罵,非理責罰,深心慚愧,何時償畢。此之叁心令諸菩薩勇猛不退,乃至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發菩提心品》

✿ 继续阅读 ▪ 07-015菩薩法性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