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遠法師《叁報論》今譯

  慧遠法師《叁報論》今譯

  宮哲兵譯注

  原文:叁報論

  經說,業有叁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叁曰後報。現報者,善惡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報者,來生便受。後報者,或經二生、叁生、百生、千生,然後乃受。

  受之無主,必由于心。心無定司,感事而應。應有遲速,故報有先後。先後雖異,鹹隨所遇而爲對。對有強弱,故輕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賞罰,叁報之略也。非夫通才達識,入要之明,罕得其門。降茲已還,或有始涉大方,以先悟爲蓍龜。博綜內籍,反叁隅於未聞。師友仁匠,習以移性者,差可得而言。請試論之。

  夫善惡之興,由其有漸,漸以之極,則有九品之論,凡在九品,非其現報之所攝,然則現報絕夫常類,可知。類非九品,則非叁報之所攝。何者,若利害交于目前,而頓相傾奪,神機自運,不待慮而發。發不待慮,則報不旋踵而應。此現報之一隅,絕夫九品者也。

  又叁業殊體,自同有定報。定則時來必受,非祈禱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將推而極之,則義深數廣,不可詳究。故略而言之,想參懷佛教者,有以得之。

  世或有積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慶,此皆現業未就,而前行始應。故曰祯祥遇禍,妖孽見福,疑似之嫌,于是乎在。何以謂之然。

  或有欲醫主救時,道濟生民,擬步高迹,志在立功,而大業中傾,天殃頓集。或有棲遲衡門,無悶于世,以安步爲輿,優遊卒歲。而時來無妄,運非所遇,世道交淪,乖其閑習。或有名冠四科,道在入室,全愛體仁,慕上善以進德。若斯人也,含沖和而納疾,履信順而夭年,比皆立功立德之舛變,疑嫌之所以生也。

  大義既明,宜尋其對。對各有本,待感而發。逆順雖殊,其揆一耳。何者,倚伏之契,定于在昔,冥符告命,潛相迥換。故令禍福之氣,交謝于六府,善惡之報,舛互而兩行。是使事應之際,愚智同惑,胃積善之無慶,積惡之我殃。感神明而悲所遇,慨天殃之于善人。鹹爲名教之書,無宗于上。遂使大道翳于小成,以正言爲善誘。應心求實,必至理之無此。

  原其所由,由世典以一生爲限,不明其外。其外未明,故尋理者,自畢于視聽之內。此先王即民心而通其分,以耳目爲關鍵者也。如令合內外之道,以求弘教之情,則知理會之必同,不惑衆途而駭其異。其能覽一報以觀窮通之分,則尼父之不答,仲由,顔冉,對聖匠而如愚,皆可知矣。

  亦有緣起。而緣生法,雖預入谛之明,而遺愛未忘,猶以叁報以華苑,或躍而未離于淵者也。推此以觀,則知有方外之賓,服膺少法,洗心玄門,一詣之感,超登上位。如斯倫匹,宿殃雖積,功不在治,理自安消,非叁報之所及。因茲而言,像經所以越中教,絕九流者,豈不以疏神達要,陶鑄靈府,窮源盡化,鏡萬象于無象者哉。

  今譯

  佛經《阿毗昙心論》說,業(人的造作)有叁種報應。一稱現報,二稱生報,叁稱後報。現報是現身作善作惡,現身就得善報惡報。生報是來生受報應。後報是在二生、叁生、百生、千生以後終受報應。

  受報應時已沒有了現身,人是通過心來受報應的。心沒有固定的掌管者,它是隨事物而所感應的。感應有遲有速,所以報應也有先有後。先後中有差別,但報應都與所作之事相對應。對應有強有弱,所以福報禍報也有輕有重,這乃是自然的賞罰、叁報的大致內容。非博學通識、有把握關鍵之智慧者難以找到門徑。話主回來,或者有人初步領會到天地大法則,能夠先懂得吉凶如同占蔔一樣准確,博覽並綜合各種佛教典籍,舉一反叁去說明過去未聞之事。以仁者爲師友,通過學習而修正人性,方可以得到叁報的要領。我嘗試著作一論證:

  善惡的興起,是逐漸積累的。積累達到極點的,就産生了淨土九品的區別。所有九品的區別,不是今生善惡的報應,而是前生所作善惡的報應。可知現報絕對不是通常可以實現的。不屬于九品者,就不在叁報的範圍之內。什麼原因?假如利害就發生在眼前的,馬上就開始做傾軋爭奪,自恃自謀,是不加考慮就會發生的。行爲不是深思熟慮而作,故不待轉動腳跟的時間,報應就來了。這是現報的一個方面,只會發生在現事,對于淨土世界的九品,是與現報無關的。

  又叁業(身、口、意)性質不同,各自有定報。這種定報是時來必報,決不是祈禱能轉移,主觀努力所能避免的。推而廣之,極而言之,則報應之事含義深遠,不可詳究,只能略而言之。這對于有意參佛者,不定期是會有收獲的。

  世上有人一生積善而終獲取殃災的,也有人一生凶邪而終致福慶的。這都是他們前世行爲所得報應,今世作業還沒有到報應的時候。所以說祯祥遇禍,妖孽見福,對報應之懷疑,于是乎産生了。怎麼說明這個道理呢?

  有人匡助明主,圖救時勢,道濟民衆,追隨高尚之人,志在建立功業。然而事業心卻中途失敗,災禍與不幸伴隨著他。有人悠然生活在簡陋的房屋之中,無憂于世事。他以步代車,優遊自樂地度過歲月。他從未胡亂妄爲,然而命運卻不理想。遇到人世與天道交相淪喪的狀況,他不得不離棄自己悠閑的生活習慣。有人在德行、言語、政事、文字四方面都名列前茅,學問之道步步加深,全心向愛,體會仁義,追慕至善,以增進道德。象這樣的人,含沖和之氣卻得了重病;守信用、心順和卻早死。以上都是立功立德向善,卻遭受到錯亂之變,所以對報因的懷疑就這樣産生了。

  叁報的大義既然明了,就要善于尋打到應之處,對應之處各有其本,待感應而後發生。發生的報應有逆有順,表面上不同,但道理是相同的。爲什麼呢?今世的禍福報應,是在前世就確定了的,這是暗中的應驗,冥冥之中的輪回。所以禍福之氣,交相代謝于六道輪回之中。善惡的報應,有時交錯而截然不同,就這使事物發生報應的時刻,令愚蠢和明智的人都發生因惑。他們說積善之人無福慶,積惡之人無宵殃。感歎神明而悲所際遇,憤慨上天降災殃于行善之人。還說儒家名教之書上,沒有叁報的根據。他們說,大道隱蔽在小成之中,要以報應論作爲教人行善的手段。然而感應于心,求證于實,在儒家至理之中,沒有這種理論。

  追究以上這種看法的理由,在于世俗的典籍只限于今生而論,不明今生以外的來世。今生以外的來世不明,故追求至理者僅限于耳目視聽之內。先王不離民心而通達其職責,也是以耳目感覺爲界限的。如果合佛、儒、道諸家之道,以求弘揚佛教的精神,就會知道彼此之間的精神實質是相同的,就不會迷惑于衆多途徑而驚駭它們之間的差異。如果能觀叁報,通達一切奧妙,則孔子不回答子路提出的鬼神生死問題,顔回對孔子的教導“不違、愚蠢”,就都可以理解了。

  又有緣起之說,因緣生法界萬象。雖然進入進法四谛的智慧,但對于儒家之仁愛學說未忘。叁報這樣的理論也是如此,雖然屬于因緣學說,但也沒有離開儒家的學說。由此推之,則知有方外之佛祖,崇拜妙法,洗心而入玄門,感應而深造詣,超然而踞于輪回之上。達到這樣的境界,即使禍殃積取,不必去理會,自然消滅,已超出了叁世報應的範圍。因此而言,佛教之所以能超越名教、九流,正由于它通達心神,陶冶靈魂,窮源盡化,以因緣之法統攝萬象之事物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