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遠法師《沙門袒服論》今譯

  慧遠法師《沙門袒服論》今譯

  宮哲兵 譯注

  原文:沙門袒服論

  或問曰,沙袒服,出自佛教,是禮與。

  答曰,然。

  問曰,叁代殊製,其禮不同,質文之變,備於前典,而佛教出乎其外,論者鹹有疑焉。若有深致,幸誨其未聞。

  答曰,玄古之民,大樸未虧,其禮不文。叁王應世,故與時而變。因茲以觀,論者之所執,方內之格言耳。何以知其然。中國之所無,或得之於異俗,其民不移,故其道未亡。是以天竺國法,盡敬於所尊,表誠於神明,率皆袒服,所謂去飾之甚者也。雖記籍未流茲土,其始似有聞焉。

  佛出於世,因而爲教,明所行不左,故應右袒。何者,將辯貴賤,必存乎位。位以進德,則尚賢之心生。是故沙門越名分以背時,不退已而求先。又人之所能,皆是於右,若動不以順,則觸事生累。過而能複,雖中賢猶未得,況有下於此者乎。

  請試言之。夫形以左右成體,理以邪正爲用。二者之來,各乘其本,滯根不拔,則事求愈應,而形理相資,其道微明。世習未移,應微難辯。袒服既彰,則形隨事感,理悟其心。以禦順之氣,表誠之體。而邪正兩行,非其本也。

  是故世尊以袒服笃其誠而閑其邪,使名實有當,敬慢不雜。然後開出要之路,導真性於久迷。令淹世之賢,不自對角線於無分,希進之流,不惑途而旋步。於是服膺聖門者,鹹履正思順,異迹同軌。緬素風而懷古,背華俗以洗以。尋本達變,即近悟遠,形服相愧,理深其感如此,則情化專向,修之弗倦,動必以順,不覺形之自恭。斯乃如來勸誘之外因,斂粗之妙迹。而衆談未喻,或欲革之,反古之道,何其深哉。

  今譯:

  有人問:沙門的露右肩袈裟,出自佛教,合于禮嗎?

  答:

  問:中國夏商周叁代禮製不同,其質樸與文飾的變遷過程,典籍上都有記載。而佛教的禮製超出了典籍之外。所以論者對它表示懷疑。你若有見解,我願榮幸地聽你的教誨。

  答:遠古之民,樸實無華,其禮製沒有文飾。叁代之王出現于世,禮製因時而變,由此觀之,論者所依據的,是中國之內的格言。何以知之?中國所沒有的禮製,或許來源于異國之俗,民衆若堅持不改,說明就有一定道理。按印度國家的法製,最崇敬于尊者,最忠誠于神明,都要求穿露肩之服裝,表示了去華飾的意思。這樣的記載雖然還沒有流傳到中國,但我很早就聽說過這樣做的原因。

  釋迦牟尼來到世上,一直到宣講自己的佛教。他闡明自己的事,不崇尚左,所以選擇了裸露右肩的服裝。爲何?辯識貴賤,不脫離方位,尊重方位便可以增進道德,生發出尚賢之心。沙門超越了世俗的名教,違背了世俗的時序,也不實行退已而求先。再者,人們的動作,多在人體的右邊,露右肩動作方便。若動乎不順當,則做事生煩惱。右袒的道理非常重要,因爲如果事情做錯了,能夠完全糾正而複原,雖中等賢者都難做到,而況于那些不賢者呢?

  試加以說明。身體以左右爲整體,道理以邪正爲運用。兩者都拿來,發揮各自的根本功用。迷滯的根不拔除,麻煩的事愈來愈多。如果兩者互相配合,大道就差不多明白了。可是世俗的尚左禮習沒有改變,故佛教的右袒禮忌難以辯明。現在把袒服的理由已說明白了,形體穿衣就適合地做事的需要,道理啓示錄本心的悟解。袒縣是爲了氣順、體誠,它不涉及邪正問題。

  所以釋迦牟尼以袒服堅定其誠心,防止邪惡,使名實相當,敬慢有別。然後開導衆人走出迷滯之路,讓長久迷惑的真性顯現。使淹沒世間的賢者,不至于沒有成功的緣分,希望進取者不至于迷途而停步。服從了佛門之人,都要行正而思順,異迹而同軌,樸素而懷古,離侈華而清心。探尋本根,通達其變,不離近事,領悟遠理,形服簡陋、心生慚愧,感會大道,深刻有理。則心情專一,修練不倦,動必心順,不知不覺地形體自然恭敬。這就是如來用袒服規勸世人的外因,約束不屑者的妙法。而許多人沒有理解,甚至提出要革除它。只是返歸到古之道,才能深刻地理解它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