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善友—一 海濤 輯
1.交友之道乃:「化惡從善,切磋以法,忠正誨勵,義會友道。」
2.人所以能存活于世間,乃是靠衆多的因緣關系而來。朋友,就是重要的因緣之一。如《別譯雜阿含經》上雲:「若遠至他國,行伴名爲親;于自居家中,慈母最爲親。」
3.然而朋友有益友和損友,《長阿含經》載,益友有四可親:
一、止非:見人爲惡,則能遮止;示人正直;慈心愍念;示人天路。
二、慈愍:見利代喜;見惡代憂;稱譽人德;見人說惡,便能抑製。
叁、利人:護彼不令放逸;護彼放逸失財;護彼使不恐怖;屏相教誡。
四、同事:爲彼不惜身命;爲彼不惜財寶;爲彼濟其恐怖;爲彼屏相教誡。
4.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佛說孛經抄》
一、有友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損之,見富貴附,貧賤則棄。
二、有友如秤: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
◎這兩種如花、如秤的朋友都是損友,我們應當遠離,如經雲:「莫親惡知識,亦莫愚從事,習近惡知識,後必種惡根,永在闇冥中。」《增壹阿含經》
叁、有友如山: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
四、有友如地:百谷財寶,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薄。
◎這兩種如山、如地的朋友都是益友,我們應當親近承事。
5.《四分律》謂親友具有七法:
一、難與能與;二、難作能作;叁、難忍能忍;
四、密事相語;五、不相發露;六、遭苦不舍;
七、貧賤不輕。
親近善友—二 海濤 輯
1.善友之利——猶如在茅草鋪成的魚鋪下,以手執取一把茅,其人手即同魚臭,親近惡友亦如是。《佛本行集經》
2.《善生子經》上雲:有四種人是益友。
一、見非即來勸止;二、有同情慈愍心;
叁、樂于幫助他人;四、苦樂皆不相棄。
3.這四種益友有四事可貴:
一、見非即來勸止的益友:第一見你爲惡,則能遮止;第二爲人正直,可作模範;第叁慈心感念,常思助人;第四示人善路,指導迷津。
二、有同情慈愍心的益友:第一見你獲得利益,則代爲歡喜;第二見你錯犯惡行,則代爲憂急,第叁稱人名譽道德,不言人非,第四見人說惡,便能製止。
叁、樂于幫助他人的益友:第一護你不令放逸;第二護你不令失財;第叁護你不令恐怖;第四對談常作忠言。
四、苦樂皆不相棄的益友:第一永不揭發朋友秘密;第二災危之時永不舍離;第叁爲朋友願犧牲生命財寶;第四常相教誡,濟其恐怖之事。
4.上述這四種善友,與其相交人格自會提高。故而《佛本行集經》譬喻親近善友爲「若有手執沈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須臾執持香自染,親附善友亦複然」。
5.依止善知識的利益:菩薩若爲善知識所攝,則不墮惡道,若爲善知識所護,則不爲惡友所誘。若爲善知識所佑,則于大乘法得不退轉,善知識善護念諸菩薩必能速疾超離異生位。《華嚴經.入法界品》
6.《正法念處經.地獄品》上雲:
火刀怨毒等,雖害猶可忍,若自造惡業,後苦過于是。
親眷皆分離,唯業不相舍,善惡未來世,一切時隨逐。
隨花何處去,其香亦隨逐,若作善惡業,隨逐亦如是。
衆鳥依樹林,日去暮還集,衆生亦如是,後時還合會。
親近善友—叁 海濤 輯
1.惡友之弊——有四種人是損友。
一、有貪欲而假畏伏;二、有所求而說美言;
叁、有谄谀而來敬順;四、有圖樂而來交友。《善生經》
2.這四種惡友也有四事可棄:
一、有貪欲而假畏伏的人:第一你給他少了他望多的,第二他給你小利要你報酬大利;第叁畏懼你而勉強來親近;第四爲求利益才和你相交。
二、有所求而說美言的人:第一無論你的行爲是善是惡,他都順從;第二等你有難的時候他就離開;第叁見人有善事而來求助,他便密爲隱藏,不使你知;第四見有危險的事情發生,他便誹謗你而忘記恩惠。
叁、有谄谀而來敬順的人:第一見你有不好的行爲他不勸谏;第二見有善事可作他不協助;第叁見到有利可得的事他便趨承逢迎;第四見到有義無利的事他便後退。
四、有圖樂而來交友的人:第一有喝有吃的時候才和你爲友;第二有賭博遊戲的時候才和你爲友;第叁有淫逸放蕩的時候才和你爲友;第四有歌舞出遊的時候才和你爲友。
3.上述這四種惡友要與其遠離,因爲親近這些惡知識只會令自己墮落。
4.若人親近惡知識,現世不得好名聞,必以惡友相親近,當來亦墮阿鼻獄;若人親近善知識,隨順彼等所業行,雖不現證世間利,未來當得盡苦因。
5.何謂業?業爲衆生依:是行爲的意思,其定義有四:
一、自力創造,不由神力;二、機會均等,絕無特殊;
叁、前途光明,希望無窮;四、善惡因果,必定有報。
6.業維系著我們叁世的生命,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生生世世、永無休止地在六道裏輪回不已。所以,在我們此生中所造的善惡業就是我們未來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