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佛語選輯—叁 海濤 輯
1.恭敬不生喜,輕慢無瞋恚,智慧如大海,是名真智者。《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2.種種惡毀佛,佛亦無惡想;種種稱譽佛,佛亦無喜想。大慈視一切,怨親等無異。《大智度論》
3.信佛法衆行恭敬,恕己安人善教誨。不惡不恚不放恣,以法自禦爲常富。《佛說須賴經》
4.法王爲第一,衆尊無過佛,愍彼衆生類,叁界佛覆護,可事可恭敬,欲度不度者,如是功德著,佛覺不覺者。《僧伽羅剎所集經》
5.恭敬通于身口意叁業。《十住毗婆沙論》雲:「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此就意業而言;「恭敬,稱名尊重禮拜,迎來送去,合掌親侍。」乃指身業而言;「以大乘法教化衆生,名爲恭敬。」此以口業之說法教化而名恭敬。
6.《西方要決釋疑通規》主張淨土之行人須修五種恭敬:
一、恭敬有緣之聖人;二、恭敬有緣之像教;
叁、恭敬有緣之善知識;四、恭敬同緣之伴;五、恭敬叁寶。
7.修行佛道有四種方法,即恭敬修、無余修、無間修、長時修。此中恭敬修,謂恭敬所學,無所顧惜,亦不憍慢。
8.《八十華嚴.賢首品》上雲:「深心信解常清淨,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至誠供養而發心。」
9.《大方便佛報恩經》說,能行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名知恩,亦名報恩。即:
一、見惡衆生,心生憐愍,以修慈因緣故。
二、見苦衆生,目不暫舍,起悲因緣故。
叁、見師長父母有德之人,心情歡悅,起喜因緣故。
四、見怨家衆生,心不瞋恚,修舍因緣故。
10.《增壹阿含經.等見品》說:「當知反複,識其恩養,小恩常不忘,何況大者?」
11.《優婆塞戒經》則雲:「少恩加已,思欲大報;于已怨者,恒生善心。」
佛經佛語選輯—四 海濤 輯
1.日夜所造行,欲使衆生安,究竟懷歡喜,無有若幹苦,況當長在世,衆患常逼己,不以苦盡智,離俗至彼道。《僧伽羅剎所集經》
2.生老死大海,智慧爲輕舟,無明大暗冥,智慧爲明燈。《佛所行贊》
3.以欲網自蔽,以愛蓋自覆,自恣縛于獄,如魚入于獄。《出曜經》
4.大悲心爲父,菩提心爲母,善法爲知識,能救護衆生。《大集會正法經》
5.人當瞻疾病,問訊諸危厄,善惡有報應,如種果獲實。《佛說生經》
6.節身慎言,守攝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強。《法句經》
7.忍辱是對治瞋恚的最佳法門。《佛遺教經》雲:「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又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8.世倘有人,能知慚愧,是易誘進,如策良馬。《佛說孛經》
9.《大般涅槃經.梵行品》上雲:「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
10.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爲第一。慚如鐵鈎,能製人非法。《佛遺教經》
11.慚愧,是能擁護世間的二種善法,如《本事經》上雲:「二白淨善法,能護諸世間,令不失人天,謂慚及與愧。若無此二法,都不識尊卑,穢雜似牛羊,雞豬狗等類。由有此二法,能了別尊卑,非如牛羊等,行諸雜穢事。諸有智慧人,成就二白法,常守人天趣,終不墮叁塗。」
12.在《佛說孛經》裏,提出人有十事可愧,即:
一、君不曉政;二、臣子無禮;叁、受恩不報;
四、過不能改;五、兩夫一妻;六、未嫁懷妊;
七、習不成就;八、人有兵不能戰鬥;九、悭人觀布施;
十、奴婢不能使。
13.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雲:「若作惡時,不羞天者是無慚;若作惡時,不恥人者是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