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醫與中醫(妙空)

  佛醫與中醫 

  妙空 

  中醫是中醫學的簡稱。中醫學與古巴比倫醫學、印度醫學合稱人類最早形成體系的叁大傳統醫學。中醫是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醫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醫療實踐中積累總結而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風格和豐富診療經驗的醫學體系。佛醫是佛祖釋迦牟尼及其弟子們在修行成佛的價值取向下,融攝了古印度醫學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具有獨特醫學體系的宗教醫學。自它隨著佛教的傳播傳 入我國之後,就與我國固有的傳統文化,特別是中醫學相融攝而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醫學。

  中國佛教醫學是中國佛教文化中的一株瑰麗奇葩。它與中醫學的關系通俗地講,是印度佛教醫學的種子,在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中醫藥文化土壤中生根、開花、結出的碩果。既有自己的特色,也有其相通之處,如佛教的極微說和中醫的元氣論、佛教的緣起法與中醫的天人感應、佛教的諸行無常與中醫的恒動觀、佛教的四大學說、五大歸納法與中醫的陰陽五行說、佛教的中道觀與中醫的整體、平衡觀等等。若從醫學的本質上講,古昔聖人在世出世法上都追求醫學之道。這個醫學之道就是祛病救人,健康長壽。《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上古天真論》曰: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活淡虛無,真氣從之,槲申內守,病安從來?

  上古聖人認爲,人的身心虛弱就易被邪氣賊風侵入。爲什麼

  元氣論認爲,人的生命始于氣聚,終于氣散。所以,中醫學就以氣的充沛與否、氣的運行是否正常協調等來闡釋生理、病理現象。若體內之氣充沛,運行正常協調、人體機能就活動健全,體溫正常,抗病能力強,整個生機協調旺盛,處于健康狀態。若氣有虛實之變,或運行失常,整體或局部組織髒器的機能活動就會興奮或減弱,體溫也會變異,這就易被邪氣侵入而罹病。《大論》曰: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作爲萬物之靈的人,也是陰陽變化的結果,即《周易·系辭》說的“男女交媾,萬物化生。”就是說,新的生命源于男女交媾,生命的整個過程也是賴于自身陰陽的對立統一。若陰陽失調,或陰盛陽虛,或陽盛陰虛,或陰陽兩虛等等,都易被邪氣賊風侵入而患病。這時,就要通過補其不足或並補之法,使陰陽恢複對立統一關系,人就會複歸于協調平衡的健康狀態。

  總之,調氣也好,補陰、補陽或陰陽並補也好,都是在補虛。目的就是避免邪氣賊風的侵入。

  那麼,何謂邪氣呢

  從虛而入之氣謂之邪氣,亦名虛邪。那麼,何謂賊風

  竊害中和之風就是賊風。這在佛道來說,就是正念虛,邪念從虛而 入,就産生妄念。妄則竊害“去僞存真”的中道之法。若然,盜賊蜂起,神不守舍,煩惱叢生,即是病也。反之,心情恬淡,寂漠無爲,專注一境,修持靜候,正念即從之而生,精神內守,邪念就無機可尋,魔鬼也無隙可乘,正念就會安然固立。正念固立,妄念就不會侵入,病魔還能從何而來

  《黃帝內經·素問》卷一《靈蘭秘典論》曰: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殁世不殆,以爲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爲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內經認爲,心爲肺、肝、膽、膻中、脾、胃、大腸、小腸、腎、叁焦、膀胱之君主。君主神明,各官就會安其職守。以此養生,就會長壽,殁世不殆,世及子孫。以此治天下則大昌,壽及萬民也。若心主不明,則危。貴賤不分,閉塞不通,十二官則不會相使,恰會傷形敗脈。這就不但不能養生,還會災殃也至。以此爲天下,則不但自身危困,連宗祧也會大危。可見,心主之尊、神明之貴若此,故當戒之。

  若以佛教唯識家的心王和心法看來,就是心王神明,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八識就會各安其守,上傳下達,政令暢通。以此養生,就會延年益壽。否則,心王不明,貴賤不分,八識相亂,政令閉塞,心所有法中的煩惱、隨煩惱就會産生。以此養生,不但不會長壽,還會災禍臨頭,危及生命。因此,只有製止魔鬼侵入,觀照自己本心,即修行止觀,就會治病,還會延年益壽。

  《華嚴經·夜摩天宮偈贊品》曰:

  心爲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華嚴經》認爲,宇宙間森羅萬象的萬事萬物,包括人也在內,都是“心”之産物。這就是說,人的吉凶禍福是由人心的煩惱、意念,乃至見諸于實踐的言行,都是招引吉凶禍福的基因。因此說,“心”就成了“心念——行爲——習慣——性格——命運——生老病死”的根源和個體輪回的主體。所以,只有摒棄一切欲望,達到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身不觸覺、意不緣法,心無挂礙,才會徹底擺脫煩惱,達到涅 盤境界。

  醫史上說,往昔時候,有一個人患了心病,雖經名醫多次治療,也未見效。一天夜裏,他夢見一位穿著紅綢衣裳的妙令女郎,笑吟吟地把他引到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小姑歌曰:

  靈區樓閣曉玲珑,天府由來是此中;惆帳悶懷言不盡,一丸萊菔火吾宮。

  美妙動聽的歌聲時時萦繞在他的心頭,他就是不得其解。後來,幸遇一位僧醫爲他解曰:“此乃犯食大麥之毒也。紅乃屬火,火屬心,心藏神。小姑,脾也。脾胃食了大麥,不得消化,燥火人心,亂了真明,致使神色錯亂了。萊菔乃蘿蔔也。”聽了僧醫這一席話後,他就以蘿蔔子(即中藥上的萊菔子)配藥作丸,溫開水送下,沒過幾日,心病就全愈了。因此,在佛教密宗的修持上,要配醫藥明。可見,佛教醫學不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治療衆生疾病的良醫妙藥。

  摘自《五臺山研究》2000年第1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