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日常行事即修行(遠塵)

  日常行事即修行 

  遠塵 

  與傳統的靜坐觀心,攝心一處的修行觀相比,禅宗所推崇的修行方法更爲開放和廣泛。禅宗不僅認爲靜坐參禅是修行,而且主張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事都是修行。

  最先打破以坐禅爲開悟唯一途徑的是六祖惠能大師。他針對當時禅宗推崇的坐禅開悟的說法,指出“禅由心悟,不在于坐”的觀點。他認爲,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穿衣吃飯都是修行,並非只有坐禅一途。他本人也並不是因坐禅而開悟,而是在參禮黃梅五祖,踏錘舂米的勞作過程中開悟。

  永嘉大師也是一位推崇日常行事即修行的一代宗師。他在《永嘉大師證道歌》中雲: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永嘉大師的證道歌全面反映了永嘉大師的禅宗思想。其主旨思想之一就是主張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來修行,而不僅僅局限于靜坐。

  曆史上有很多大德高僧,多是在破柴做飯,種萊耕田中而開悟。沩山靈祐禅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靈祐禅師是百丈懷海禅師的弟子,他曾跟隨懷海禅師多年,師徒之間曾以“爐中有火否”的相互問對,成爲禅宗史上有名的公案。

  當時,有一個司馬頭陀從湖南來到百丈山,對百丈禅師說,他在湖南尋得一山,名爲大沩山,是一千五百善知識所居住的處所。司馬頭陀想在百丈禅師徒衆中選一人前去住持。其時華林覺爲第一首座和尚,曰:“這個人怎麼樣

  ”司馬頭陀讓他大咳一聲,然後走數步讓他看看。華林覺按他的做過之後,司馬頭陀說:“不行。”百丈禅師後派人找來靈祜禅師,司馬頭陀一見靈祐禅師,大爲驚歎,說:“這個人正是沩山的主人。”靈祐禅師在那時只是一位在齋堂服務多年的典座,並不爲人所知。見司馬頭陀如此賞識靈祜禅師,百丈禅師便對靈祐禅師說:“我在這裏化緣,沩山是一處絕妙勝境,你應當在那裏住持,弘揚禅宗,廣度有情。”

  此後,靈祐禅師便遵從師命,遠赴沩山,營宇立像,開法傳禅,使沩山成爲盛極一時的禅宗道場。

  司馬頭陀選沩山住持時,並不是看他職務的高低,而是看一個人證悟境界的高下。沩山靈祐禅師雖爲典型,他爲大衆燒菜做飯也是在修行,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因此,佛教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自古祖師多從大寮中出,靈祐禅師正是在爲大衆服務的過程中開了悟。因此,司馬頭陀一眼就相中了他。

  有則佛教故事,也說明了修行在日常行事中的觀點:

  有一天,有一位女士來找印峰禅師,埋怨工作得很辛苦,她想不如出家好了,以後不用再面對這些工作上的煩惱。

  印峰禅師對她說:“生活不就是修行嗎

  你現在對工作生厭就想出家,如果對出家也生厭了,那又怎麼樣

  ”

  她“哦!”了一聲,無言以對。

  印峰禅師開導她說:“你要明白你在公司裏的職責,如果生活你也應付不了,去寺院你又應付得了嗎?例如寺院的清規和刻苦等。你要明白爲什麼公司要雇傭你,爲什麼你的上司要賞識你

  你的職責就是爲公司解決難題,所以你要做好你的職責,你可以嘗試去了解你上司的煩惱。如果你明白,懂得處理他現在面臨的難題。你覺得很難交給下屬處理工作的情況也一樣,譬如你做衣服,你有什麼要求,你要清晰地告訴對方,對方明白,才可以按你的要求去做。工作也是這樣,你要解釋給你的下屬知道,要怎麼做和爲什麼這樣做,你給她們方向,他們才明白應該如何做。其實日常的行事就是修行,做好工作,完成我們的職責。如果我們馬馬虎虎,下次還可以接到新的定單嗎

  不要一味抱怨上司和下屬,只要做好盡到我們的職責,就是修行的不動心。”這位女士聽後現出喜悅的神色,頂禮而去。

  印峰禅師這番話對于處于俗世中的人而言,如果能夠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妥善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做一位有責任感,有上進心的品質高尚的人,這些行爲本身就是在修行,並非一定要出家才算修行。

  修行在我們的日常行事之中,不管在家還是出家,只要我們認真對待生活,勤奮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多爲衆生做,這就是在修行,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會對修行有個全新的理解。

  摘自《正信》2006年第4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