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擇法與宗派
延光
關于擇法標准
念佛法門借信願行以求往生西方淨土,生淨國的目的是爲了圓成佛道,圓成佛道的標識是證悟涅槃,涅椠要具叁要件:一解脫,二法身,叁般若。淨土法門之所以得十方佛共贊,緣于阿彌陀佛是本尊本覺,念佛方乃始覺,十方諸佛所證之法身正是彌陀淨土。只此在本尊本覺上直接了當地修持即是難信之法,故十方諸佛由衷感歎。然而我輩淨宗學人自不應以修淨爲傲,視他宗爲旁門,以爲假于方便,不似淨宗通道直達雲雲。何以故
淨宗雖在廬山,然而能否識廬山真面目者並非以此爲准。世尊權實設教,隨機應變,其義趣無二,或先悟後修,或先修後悟,總未免頓漸。淨土一法,不唯西方一處,尚有藥師淨土、彌勒淨土等,生西生東,去與不去,皆隨各人願力。成就無上佛果,亦不以此爲准。總之,不管你在于何處,只要證得涅槃叁要件,你就是佛;未能證悟解脫、法身、般若,縱生西方,亦枉付盤纏,仍要懷胎花中,待無量大劫後一朝分娩。
言及于此,所以我以爲擇法之要素即你所選擇的修習法門是否有利于解脫知見、法身證悟和般若修習。淨宗學人若褒己貶他,排斥擇法,實于彌陀願力相乖。《彌陀經》中雲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阿彌陀佛既是法身本土,花鳥無情自然廣宣法音,宣說內容如果加上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正是統攝一切小乘的叁十七道品。彼佛國土無情宣說七菩提分第一之擇法覺支,就是講的對機擇法,而非獨講念佛一法,否則就不曰爲覺支了。
又言“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念法念僧又當何解呢
其國衆生念佛已達彼方,此處念佛念法念僧不應再視作求生又一西方它國,實則仍是對叁十七道品的攝受,念佛念法念僧繼續求證本覺妙明,安住于覺正淨自性無生法忍。
關于宗派執著
在現實中,對修持法門的斟擇取舍一定要體現出佛教應有的理智,不可一窩蜂地死跟著一個目標。老年信徒,由于人生時間的緊迫和無常,對叁十七道品和四攝六度已無有時間和信心去逐一學習體驗,他們所要追求的是臨終關懷,先保證自己能在死後橫出輪回,至于橫出之後下一步幹啥就無關緊要了,甚至有人認爲一勞永逸去極樂世界享福呢!對于年輕人,雖同樣有無常隨伺,隨時有舍報的可能,但我們畢竟不可以每天坐在那兒念佛等著往生吧
如果你仍選擇念佛法門,你就應該賦于這個法門更多的內容,或修定,或開智。
念佛求往生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色身舍報式的往生,一種是現前證悟華嚴的往生。前者生死未了,後者己趨無爲,你該選擇哪一種方式呢
這只是對選擇修習淨土的人而言的。其它不適宜修淨土或修習淨土仍無所獲的人,大可不必局限于所謂的“不加雜”之說。對于加雜不加雜有叁種說:一是佛說,深入經藏,所作已辦俱諸佛法;二是祖師說,不加雜目的是強調對主修方法的專一,對教理上仍提倡讀誦大乘,具諸善法;叁是現在某些淨宗學人自己的提倡,不加雜就是不學習通融其它法脈。某地就有一個淨土道場,對其它宗派竟到了同仇敵忾的氣勢,這已經不是擇法問題了,而是某些功利思想在作怪。
摘自《彩雲法雨》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