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茶與琴——我的調心之道(李威霖)

  茶與琴——我的調心之道

  李威霖

  經雲:“叁界唯心,萬法唯識。”

  那麼,心是什麼?《大乘百法明門論》這樣講到:“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叁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叁分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這就是唯識學所說的“五位百法”。“法”即世間萬物;“心法”,狹義而言即指八識,也就是認識和思維活動的主體,其作用于一切法中最爲優勝。凡修學佛法者,無論是否認可唯識宗的八識說,若不在調禦心行上下功夫,必然不得成就。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日趨複雜動蕩,人們更容易心不安定,失去平衡,導致諸多心理疾病。因此,及時調整心緒,保持健康的心態,對任何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筆者未接觸佛法前,個性好勝浮躁,善與人爭,務求必勝,絕不肯居人之下。行事急躁沖動,投機之心很強,不肯腳踏實地,行事亦往往不能善始善終。開始學佛後,通過師長的言傳身教、對經典的研讀,及日常生活中的融會體驗,積習多少有了些改進。可是在修學過程中,往往有這樣的體驗:讀誦佛經、念佛禮佛時,心態確實平靜祥和;可一與世俗生活接軌,便失去平常心與悲憫心,動辄起貪著、嗔恨等種種惡念。

  因此,如何在日用中體會道、調整心性、對治五毒,便成爲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對于在家修行者來說,畢竟不能四時誦經禮佛、參禅悟道,還有許多事務性工作要處理,有很多日常瑣事需要應對。若能培養一些健康有益的愛好,對于調禦心行是有輔助作用的。從筆者自身經驗來看,茶與琴,對修心養性助益很大。

  先來談談茶。

  茶與佛教一向有著難解之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飲用茶的國家,然而飲茶風氣的普及和茶文化的興起,卻與佛教的傳入和禅宗的形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據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禅教。學禅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佛教徒修習禅定,常常需要長時間靜坐,容易疲倦昏沈。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效的茶葉,便成爲修行者的最佳飲品。被後代茶人尊爲茶聖的陸羽,自幼在寺中長大,撫養他的智積法師便是一個喜茶並善于品茶的僧人。寺院裏,也多設有司茶的“茶頭”,待客論道的“茶堂”,召集衆僧飲茶的“茶鼓”等。茶成了佛教修行的重要道具,尤其在一些禅宗公案語錄中,茶的影子隨處可見,趙州和尚著名的“吃茶去”便是一例。

  日本高僧明惠上人說茶有十德:諸天加護、父母孝養、惡魔降伏、睡眠自除、五髒調和、無病息災、朋友和合、正心修身、煩惱消減、臨終不亂。這或者有些誇張,但就個人體會而言,飲茶對于參禅悟道確有幫助。茶在中國是再普及不過的飲料,有人可能會覺得,誰沒喝過茶、誰不會喝茶呢?其實不然。

  品茶是一門學問,喝茶的人雖多,大部分卻是解渴提神了事。欲品得茶中滋味,不僅要了解茶性,遍知茶味,還要有沖淡柔軟的心。一杯好茶的滋味,其易逝善變讓人痛感無常;其醇厚純粹讓人厭倦喧囂。仔細體會,可以起到調節心性的作用。

  泡茶可以培養悲心。曾聽一位法師說:“泡茶時動作要輕柔,要讓茶葉舒服,其精華才會全無保留的吐露出來。”這種對待萬物的平等、慈悲之情實在令人感動。每當開水注入茶具之際,看到葉片在水的沖泡下夭矯複活,還原成剛被摘下時青翠的姿態,冰刀似的剛硬之心就會如春雪般漸漸融化,不由得柔軟下來。

  品茶可以消歇妄念塵勞。面臨爭強奪勝,欲望貪念難以抑製時,不妨有意識地泡一泡工夫茶。當茶湯入口,或清雅,或馥郁,或衆味交集百轉千回,或浮華散盡歸于平淡,頓覺凡塵俗世之種種紛爭,名纏利繞,也就不外如是,可悲可笑。兩叁泡過後,往往能心情平複,雜念止息。世間事物,包括我們這個色身在內,本是因緣聚合,不能長存。因此,種種紛爭執著的念頭,實在毫無必要。凡夫散亂糾結的心,難以認識這個道理,所以抱著妄念不放。如能以某種方法暫時克製,漸次積累而形成習慣,對于消弭妄念也不無益處。

  學習泡茶品茶的過程和參禅的過程亦頗爲相似。未入門、未開悟時,必須謹守各種儀式規則,學習各種相關知識;既入門開悟之後,已能圓融貫通,任運自如,隨心所欲,不受規則束縛也絕不與正法相悖。要達到這樣高超的境界當然不易,但若經常練習,應該也能在紅塵中保有靜定之心。

  再來說說琴。

  琴,指古琴。桓譚《新論》:“伏羲氏始削桐爲琴,十弦。神農作五弦琴,具五音。文王始增少宮、少商二弦,爲七弦。”古琴與佛教也多有淵源,出家人中有許多默默無聞的琴道高手,著名文學家韓愈就曾在詩中描述過一位禅師的高超琴技。大約是因爲出家人能安得下心,所以才彈得好琴吧。

  若有條件,習琴也是頗爲有效的調心方法。筆者學琴時間尚短,而在短短兩個月中,已感到很大的益處。學習古琴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習琴者若有什麼壞習慣,平時可能深藏不露甚至自己都沒意識到,可上手彈琴便曆曆分明地表現出來。哪個紮實、哪個虛浮,哪個羞怯、哪個有表演欲,皆清清楚楚。如筆者自己,幾個動作下來,急躁、耍小聰明,乃至兒時登臺表演時養成的做作姿態,全都表現出來,無所遁形。

  古琴的彈奏,要求操琴者摒棄一切虛浮花樣,持端正嚴謹的心態,以最爲自然樸實、簡潔大方的動作,傳達出所奏曲目的內涵。若想彈好古琴,一是紮紮實實地練習技法,沒有捷徑可由;二是收心修心,心思跳脫散亂的人,琴音也不能和諧感人,必得正心誠意、排除雜念才行。

  爲什麼會這樣呢?古琴的聲音,較之其它樂器更爲中正平和,不像鼓角那麼激動,或箫、埙、二胡那麼幽寂哀怨,更不像喇叭、唢呐、筝那麼紛繁而花樣百出。其淩雲出塵之志,惟有鍾可于之媲美,而鍾在現代幾乎已完全退出器樂演奏。除編鍾在個別場合演出外,也就是在寺廟還可以聽到鍾聲。

  想傳達出沖虛平淡的琴音,心要甯靜安定,處于中道。所以琴音是再公正不過的法官,讓人想偷偷懶、或給自己找借口也難。筆者學琴以來,痛感必須下功夫才有收獲,也深刻認識到腳踏實地的好處,投機心比以前弱了很多,做事漸漸慢下來、穩下來,也比較能堅持了。每天練琴一小時或更久,不啻于修習一小時的禅定。亂跑亂撞的心,在琴心的約束下也乖乖地降伏了,進入一種比較安定的狀態。當心習慣于這種狀態,即便遇到紛亂的外境,也不那麼容易激起洶湧的識浪,從而造作不善之身口意業。

  倘若沒有學琴的條件,也不妨聽一聽。琴音的平和,有種懾服人心的力量。在這樣的聲音裏,世俗中勾心鬥角的計較,也就升起得相對少些。

  當然,如上所述只是筆者的個人體驗,肯定不能適合所有人。並且這些方法也只是修持的助力,萬不可對此執著,否則反而失去借用它們的本意。不過,一切世法皆與正道相通不二,這也正是古德所說的“日用是道”。因而,每個人不妨從自身情況出發,發掘一些可以堅固道心、培植善本的小法門。無論是洗衣做飯,還是行住坐臥,只要有正法爲指引,莫不可以用來參悟佛法,精進修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