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忍辱多力(甸甸)

  忍辱多力

  文 / 甸甸

  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說:“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年輕時,我曾經就此一問一答作過一篇小文《且仁且忍》,其實,那時候的忍耐力是極其有限的,寫這篇文字,也無非是自我排解罷了,並沒有真正理解“忍辱”的意義。

  人生在世,苦一點累一點不算什麼,最讓人難以容忍的是受人汙辱!雖說有人能以“忍辱”而留于青史,如韓信之“胯下之辱”,越王勾踐之“臥薪嘗膽”等,但這畢竟屬于少數,大多數人是忍不起這個“辱”的,無非是審時度勢,不吃眼前虧罷了,所謂“君子報仇,十年未晚”是也!

  真正能夠忍辱的人,內心是清淨的,無垢無染,如日當空。在佛教界,忍辱工夫好的,廣欽老和尚算一個。他于福建承天寺出家,自認爲無福報,故去住山洞,一住十叁年!其間,降伏老虎諸行狀,有所證悟。之後回到廟裏,仍不敢住寮房,要求守大殿。他每晚在大殿上打坐。幾天後,監院師召集大家宣布說,昨晚大雄寶殿的功德箱被盜了。這個功德箱是廟裏的主要收入,從未發生過被盜之事。過去大殿沒人守著,都沒出現過被盜之事,現在有人守殿還出現了這種事情!很顯然地,把矛頭直接指身廣欽老和尚。覺得即使不是他偷的,責任也要他負!本來大家對他很是敬仰的,住洞十叁年,降伏老虎什麼的,現在,見大殿功德箱被盜,肯定與他脫不了幹系,于是大家都非常鄙視他!廣欽老和尚也不申辯,任由居士與法師們對他指責、辱罵。行住坐臥,與往日一樣,沒有什麼變化。一星期之後,監院師又集合大家宣布說,沒有功德箱被盜這回事,我之所以這麼說,是爲了考驗一下廣欽師住山洞十叁年,到底有沒有功夫。現在證明他真有功夫!這個監院也是真是的,這種事也好考驗的,盜叁寶之物,其罪非輕,可是要下阿鼻地獄的呀!所幸是廣欽老和尚,如是換作別人,早就被氣死了!老和尚破了人我之相,叁輪體空!沒有我被汙辱,沒有汙辱我的人,更沒有汙辱這回事兒!猶如百丈禅師所說的那樣:“煩惱,以忍辱爲菩提。”一場莫大的汙辱,就化爲雲煙,飄然而去。本來一場大火就要燒掉一大片功德林的,結果,廣欽老和尚以忍辱力,使得火焰化成紅蓮!轉煩惱爲菩提,誠哉斯言!

  還有一個忍辱故事,說的是日本的白隱禅師。從前,有位姑娘未婚先孕了,其父追問她,孩子父親是誰?姑娘說是白隱禅師。其父一聽,平日裏像佛菩薩一樣供奉白隱禅師的,誰知他卻會做出這種事來!他找到白隱禅師,憤怒地用棍子痛打了他一頓。白隱禅師半句分辯的話都沒有,一切都忍了下來。等姑娘把孩子生下後,又把孩子扔給了他。他每天悉心照料著孩子,到各方去討奶水喂養孩子,不怕別人的譏笑、譴責、鄙視與辱罵。後來,姑娘的情人避過風頭之後,看到白隱禅師爲他背黑鍋,良心上過不去,就與姑娘一起前來向禅師請罪,並向大家說明了真相。姑娘的父親知道自己錯怪了禅師,連忙前去賠罪。禅師說:“你們把孩子領回去吧,好好養育他。”沒說別的什麼話。一個斷除了“我執”之人,待人處世跟世人大相徑庭。

  《四十二章經》記載: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辱之事做得最好的是釋迦牟尼佛!他在當忍辱仙人時,遭遇歌利王汙辱,割截他的身體,他毫無怨言,絲毫不起嗔恨之心,還說,他成佛後,首先要度他。他說到也做到了,這個歌利王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後,于鹿野苑初轉*輪時所度的憍陳如!

  忍辱一詞,說說容易,做起來難!就連宋代的蘇東坡也同樣免不了。說起蘇東坡,大家都知道,他的佛學造詣頗爲深厚,有“五祖轉世”之說。他的悟性很高,見解非同一般,其詩詞文章,常含禅機,可見得他的佛學功底不是一世二世所修得的。當時,他被貶官後,與佛門中的法師走得很近,尤其是佛印禅師與他關系很好,兩人時常討論佛法。一次,蘇東坡打坐後,覺得自己好象開悟了,寫了一首偈頌:“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天中天”喻佛,“稽首”意即頂禮,“毫光照大千”,是說佛的光明普照大千世界。“八風”指的是“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稱是當面稱贊,譏是當面譏諷,毀是背後诋毀,譽是背後贊揚,利是有利益的事,衰是倒黴的、衰敗的事,苦是苦惱之事,樂指快樂之事。我們整天都在八風之中兜圈子。蘇東坡覺得自己的境界很不錯,已經達到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了。他自己感到很得意,便派人過長江把偈頌送給佛印禅師看。佛印禅師是個開悟之人,一看詩偈就知道蘇東坡並未見性,于是便在偈語後面批了“放屁”兩個字,叫送偈者帶回去。蘇東坡一見佛印禅師的批語,火冒叁丈。這麼好的偈頌,居然說“放屁”!他立刻過長江找佛印禅師評理。佛印禅師知道他來了,就笑嘻嘻地迎出來說:“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東坡一聽,慚愧得無言以對。這說明忍辱要沒有真工夫,是忍不下來的。處于順境時,覺得天下之辱沒有什麼不可忍的;一旦逆境現前,早把“忍辱”兩字丟到腦後了,該罵的罵,該打的打,把平時看上十分茂盛的功德林燒得光光的,剩下一大片灰燼,冒著黑煙!

  故“六度”裏面的“忍辱波羅蜜”是很難的,如果不了解心的本質,便很不容易修持。只有識心達體者方能視忍辱爲常事,如布袋和尚有一忍辱偈子相當有名,其中有幾句很有意思,他說:“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因爲他了知,所謂的“辱”也是當體即空,了無可得。無辱之體,更何來忍辱之相呢!

  凡夫忍辱是有限度的,一旦過了這個限度,便爆發了,忍不下去。真正忍辱要有菩薩的的悲心才行,《解深密經》雲:“我人行忍,特別是菩薩行忍,不是由于他人勢力強大,自己敵爲過他,恐怕他,怖畏他才行忍辱的,也不是由于自己有染愛心,貪圖他人什麼,希求他人什麼,他人給予我的淩辱我才忍辱的,而實在是爲了利益有情,見到衆生本性是苦,不忍在本性是苦的諸有情上更加其苦,這才實行忍辱的。”衆生苦啊,長劫以來,流轉于無明的生死之中,無有出期,故若有菩薩之悲心,看到衆生汙辱自己,何恨之有!惟有滿腔的憐憫與同情而已!並由此而發菩提之心,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使他們盡早地離苦得樂。

  一念悲心起,百辱化雲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